万木枝头添异彩 百亩园林写春秋

人物简介:

     周国梁,男,1954年出生,初中学历,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现任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所长。曾多次获得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先后获得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荣获北京市旅游局颁发的“首都紫禁杯”优秀个人奖章。1989年荣获北京市总工会授予的爱国立功标兵称号。1991年被北京市城建系统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授予的“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0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记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所长周国梁同志先进事迹

     提起周国梁,熟悉他的每一个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周围人都会亲切的称他为“周工”。从1974年到颐和园工作至今,周国梁始终遵循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从一名花匠到享誉全国的盆景艺术大师,他几十年如一日,将青春无怨无悔地献给了钟情一生的园艺创作事业,让悠久的皇家公园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刻苦勤奋夯实艺术创作的基石

     和寻常人一样,周国梁出生在北京南郊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艰苦的生活磨砺,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皇家园林的悠久历史和优秀的文化氛围,培养了他一颗好学上进、刻苦钻研的心,多年从事茉莉、桂花等草、木植物培育工作,令他对各种花卉养护技术的掌握精益求精。1980年,在一次参观学习中他发现,北京地区盆景艺术创作领域尚属空白,为了完成这一“零”的突破,他向园领导请缨并签下“军令状”,主动承担起颐和园盆景创作与研究的重担。回忆当时的情景,周工说:“那时候,头脑里的想法很简单,人家能够做到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可一上手,完全不是想象的样子。”的确,盆景艺术创作绝非空口而谈,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来说,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困难,周工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从零做起。他找来盆景方面的书籍,从“蟠扎修剪”的基本技法学起,逐渐熟练地掌握了细扎细剪的造型手法。盆景艺术对创作基本功的要求极为严格,为了练好这门技艺,他经常一个人待在屋里反复练习,一尺铜丝在他手指间千万次地缠绕,他的双手经常被扎得鲜血淋淋,时间一长手指、手掌都结下了厚厚的老茧。

     学会容易学精难,想要有所突破就必须付出百倍的努力,为把盆景艺术学精学透,周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刻苦与艰辛。别人都在打牌娱乐的时候,他却一头扎进阅览室,研究中国山水绘画技法,查阅大量古典文学书籍,多方汲取营养,猎取知识,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每当看到古松翠柏、老干横斜、罗根如抓,他总在思考“能不能在自己的盆景创作中给人以同样的视觉冲击呢?”为了找到这种独特的创作素材,他牺牲了自己全部的休息时间,孤身一人深入京郊每一座崇山峻岭寻找适合盆景创作的树桩,饿了就吃一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累了就坐在布满泥土碎石的山坡上休息。如果天色晚了还没走出大山,就索性夜宿在山间农户家里。有时找不到合适的树桩,常常是几天都出不了山林,身体瘦弱的他经常背着上沉重的行李冒着生命危险在山道上攀爬。每每回忆起这些往事,他也总是一笑而过,用他自己的话说:“没办法,谁让我喜欢上这个了呢!”十多年来,他跑遍了京郊的崇山峻岭,从怀柔到房山,从门头沟到密云,山川沟壑、峡谷丛林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

     正是这份执着与热爱,令他的盆景作品在园林行业中独树一帜,屡获嘉奖。1989年,他的盆景作品“劫后余生”、“北国南趣”分别荣获中国花卉盆景协会举办的第二届盆景评比展览一等奖和二等奖;作品“临风”荣获北京市花卉盆景协会举办的第三届盆景展览一等奖。1991年,“寿春”、“北国南趣”两组树桩盆景荣获首届国际盆景大赛一等奖。1992年,作品“雪后晚晴”、“榆”分别荣获北京市第七届盆景展一等奖和二等奖。1993年,“豪情满怀”和“古木争春”两盆作品荣获北京市第八届盆景展一等奖;作品“朴树”荣获北京市首届盆景艺术展览一等奖。1994年,作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获得首届园林局职工文化艺术节盆景展一等奖;作品“峥嵘”荣获第三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三等奖。1995年,“绝境横生”、“老柏不知春”两盆作品分别荣获首届北京市植物园盆景展二等奖。1997年是他参加工作以来最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之中,他的作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风正在枝中摆”分别荣获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盆景评比二等奖和三等奖;作品“一代豪情”、“金壁生辉”、“宫廷古桂”、“山意诗痕在苍繁自成林”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与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97大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精品奖。2001年,作品“横空出世”、“情依大地”又分别荣获第五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银奖和铜奖。2004年,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他的桂花盆景“怒华”荣获金奖。2007年,在全国第二届桂花专项评比展示会上,作品丹桂大型盆景荣获“特别奖”和“金奖”两个最高奖项;同年在广西桂林中国第二届桂花博览会上,他的三盆桂花盆景又获特等金奖一个、金奖二个。2008年,在中国南京第七届盆景评比展中,他的三角梅盆景获得铜奖。2009年,在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上,他的银桂盆栽和三角梅盆景再获金奖,丹桂盆景获银奖……多年心血的付出与投入,创造出如此众多的优秀作品,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为国家、为首都、为颐和园赢得了荣誉。

富于实干勇挑业务管理的重担

     周工业务精湛,“盆景大师”的美誉在业内可谓家喻户晓。而他同样也是一位富于实干,无私忘我的好领导。2002年,为紧跟公园行业迅速发展的步伐,颐和园在延庆成立了花卉园艺研究所,周国梁凭借出色地业务能力成为了所长的不二人选。此后的日子里,他不仅要继续进行盆景创作,还要负责基地建设与百年古桂的养护管理工作,这些源自清朝王府内的古桂不仅是颐和园养植的特色花木,更是皇家园林文化的代表,移师延庆能否成活成?人手资金不足,硬件设施有限,创业初期的花卉园艺研究所如何发展?这两个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周工知道肩上这副担子有多重,可领导的鼓励、同事的信任,就是再难再重也要一个人扛起来。2002年隆冬,研究所外寒风凛冽,温室内的桂花却在阳光沐浴下翘首企盼初春的到来,凭着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护经验和缜密细致的桂花越冬方案,周工带领职工出色地完成了古桂越冬养护任务,为桂花在基地生长积累了第一手宝贵的经验。在养护的过程中周工还发现,现有的桂花品种较为单一,为此他亲自带人几赴江南,将更多的桂花珍贵精品纳入到颐和园桂花养护名录之中。经过精心培养,这些南来的桂花不但全部成活,而且长势喜人,成为了国庆中秋等传统佳节弘扬皇家公园桂花文化的精品。

     2003年4月“非典”疫情肆虐,周工临危受命担负起所内防疫的任务。虽然远在京郊,内心牵挂着城里的亲人,但是强烈的责任意识要求他此时此刻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和分心,他把对亲人的思念深埋在心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之中,一手抓“非典”防控,一手抓所内生产,在认真落实各项防治措施的同时,结合延庆工作详细制定出一系列预防应对方案,有效地维持了所内正常的生产秩序。一个多月后疫情解除,他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了趟久违的家。此时的颐和园为了最大限度的挽回损失,活跃市民生活,决定在减少展出经费的情况下如期举办盆景展。得知这一消息后,仅仅与家人团聚两天的周工又重返工作岗位,多方奔走筹集盆景作品。凭着个人在业界的影响力,他从社会各界盆景爱好者手中免费借用了一部分盆景作品,在圆满完成非常时期盆景展的同时为园内节省了资金,受到了领导与来园游客的一致好评。

     2008年,奥运圣火来到北京,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主动承担起了奥运政治用花任务。奥运会是在八月举行,比桂花花期提早一个多月,为解决这一难题,周工和他的同事早在2005年便开始了桂花花期调控探索与尝试。每天他们吃住在工棚,详细记录每一个盆桂花的成长过程,从浇水到施肥,从修剪到整形,全部登记在案。晚上他又会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通过网络、书籍学习国内外花期控制的技术方法,他那间办公室的灯光常常都会亮到天明,经过三年反复试验,桂花花期提前到了8月初,开花时间比以往提前了40余天,他和同事如期完成了奥运开幕所需花卉任务。

     在从事花期调控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解决延庆室外桂花养护场地光照过于强烈、风沙大的问题,他与同事一道自主研发了雾化微喷喷头数百个,通过自动定时控制装置和雨水感应装置,有效地改善了养护场地气候环境,进一步提高了室外桂花养护水平;为解决桂花移植成活难、不雅观的问题,他亲自设计并制作了体现颐和园文化特色的仿古八角方桶,不仅让移植的桂花全部成活,更让花与容器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出皇家桂花的艺术魅力。

言传身教倡导文化建所的理念

     “做人要正直,为官要清廉”是周工常说的一句话,花卉园艺研究所成立之初,许多项目需要建设,身为所里的当家人,周公没搞“一言堂”,对待每项工作他都与身边的同事同讨论,共商量,确定最佳方案。对乙方单位报价反复进行论证,努力把价格压到最低,为园内节省开支。有的乙方单位为了能揽到项目,多次邀请他出去坐坐,他总是说“坐坐可以,不要去外面,就在我们食堂吃,我请客,有什么事大家一起谈。”有的乙方单位暗示他可以有回扣,他就抓住对方心理压低价格,用智慧与胆识维护了颐和园人的形象,保护了集体的利益。

     平日里,周工关心所里的文化生活建设,注重对青年人才教育培养。围绕“文化建园”的方针,他提出了“文化建所”的理念,努力将花卉园艺研究所建设成为集知识、学习、工作、生活于一体的先进集体。步入职工住所,可以看到两边墙壁上精心布置的以颐和园风景、文物及盆景作品照为背景的壁画;走进会议室,一幅幅细致装裱的警示格言跃入眼帘。利用废弃材料搭建的“文化长廊”、展示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张张图片,这些无不体现出周工的独出心裁与良苦用心,无不体现出所内职工以苦为荣、以荣为乐的崇高品质。

     工作中,周工总是手把手的传带徒弟,在帮助年青职工丰富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幸福观和价值观。在他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年青人才迅速成长为花卉盆景行业的能手与骨干。工作之余,他把年青职工当成自己的孩子,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思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用自己的奖金给职工买棉被、电扇、洗衣机等日常生活用品,尽最大努力帮助职工渡过难关。

无私奉献投身园艺研究的热土

     在同事眼中,周工是位贴近职工的好领导,是共谋事业发展的好伙伴,然而对于家人他却有着太多的亏欠。花卉园艺研究所成立以来,他没有陪伴女儿和妻子度过一个节日。奥运国庆期间,他的母亲重病在床,作为儿子的他本该在病床前尽孝,可为了丰富公园花卉品种,营造喜庆的奥运氛围,他把母亲病重的消息深藏心底,与同事一起远赴四川、广西等地引进花卉品种,一连数月坚守岗位,直到同事们看到他佩戴黑纱,才知道了他母亲病逝的消息。

     多年来,周工始终扎根在花卉园艺研究所,以所为家,以苦为荣,团结带领职工,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艰巨重大的任务,赢得了一项又一项特殊的荣誉。然而面对成绩,他却总是一贯的从容淡定,用他的话说:“爱上了这一行,我就要好好的干下去,用更多的成绩回报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朴实的话语,彰显出一位优秀劳动者寻常而又非凡的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