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绿色园林事业注入科技的力量

人物简介:

     李延明,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1988年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先后荣获北京市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005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记北京市园林科研所副所长李延明同志先进事迹

     从绿化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价到北京市首张热岛效应遥感监测图,二十多年来,李延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城市绿化科研工作之中,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被他接连攻克,一项又一项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首都园林绿化事业的科学发展。

勤于学习  勇挑业务技术重担

     1988年,大学毕业后的李延明被分配到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成为了一名园林绿化行业的科技工作者。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高学历知识型青年,初出茅庐的他就被安排协助同事承担课题研究工作。回忆那段经历他感慨万分:“那时候,刚刚离开校园步入社会,有着一股年青人的冲劲,很想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施展到工作之中,然而一干起来才发现,做科研工作始终要面对新的问题,总要遇到自己不会的技术和不懂的知识,仅仅依靠学校里积累的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取得突破,就必须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为了掌握园林专业领域新的发展技术,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自学计划,定期查阅专业期刊,研读学术专著,利用专业报刊等媒体及时了解国内外园林行业科技发展动态。白天他跟组内同事一起围绕课题项目探讨交流、取长补短;晚上他把自己锁在家里,没有了电视的喧嚣,有的只是书本翻阅时清脆的回音。为了学习,他把家变成了“图书馆”,甚至牺牲掉了周末的休闲时间。辛勤的付出与努力换来了成功的回报,短短数年的时间,他就自修完成了与课题研究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接连考取了工程师和中、高级工程师资格,同时协助课题组圆满完成了多项研究任务。朴实无华的性格和谦虚好学的品质令他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开始在园林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1991年,为科学评价城市绿化作用,国家科委和北京市科委专门设立“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研究,作为项目子课题之一的“北京城市专用绿地绿化生态效益研究”项目交给了园林科学研究所来完成。所里领导经过再三考虑,决定由年青的李延明担任课题组组长职务,全权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由于在城市园林绿化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城市绿化不仅能美化景观环境,更能发挥积极的生态效益,然而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究竟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国内外尚无定论,如今却要定量化,面对这一无人涉足的领域,究竟该从何处下手,组里很多同事犯了难。身为组长的李延明清楚地知道,要实现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大范围、高精度、系统化定量评价,首先要找到可靠的研究方案。他发现先前一些学者曾就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进行过定性的评价和分析,但评价依据都是套用林业方面生物量方法或其研究结论,并依此推算出城市的绿地能效,然而城市绿地与自然森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两者不能简单类比,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可取,必须用实打实的研究成果来说话。为此,他和组里同事一起查阅相关技术资料,独自走访专家学者,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成了《城市生态学》、《植物生理学》等课程知识,通过反复比对、大量试验,最终确定采用园林植物个体与群体生态效益相结合,多个系列同时进行城市绿地生态效益定量测定的研究方案。

     方案的确定令课题组欢欣鼓舞,而李延明却清醒的意识到,方案的确定仅仅迈出了一小步,接下来的工作将会更加艰苦。为了将组里激动的情绪转变为工作的动力,他语重心长地对同事们说:“我们找到正确的路线的确值得欢喜,而科学数据的取得将会决定我们课题研究项目的成败,这也许会很漫长、很枯燥,但只要我们心中始终保持着这个信念,用百倍的细心与耐心去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在他的激励下,课题组历时五年研究,相继完成了北京市七十多种常用园林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等十多个系列的实验测定,取得了数万个实实在在的数据。然而面对如此众多的数据,如何科学地进行分析又成了困扰课题组的一个新问题。当时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手工计算方法,费时、费力又缺乏准确性,为了确保分析处理试验数据准确无误,李延明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了《林业试验统计》、《IBM系列程序集》等课程,研究各种分析方法,同时和课题组同事一起摸索计算机软件编程技术,方便数据统计和分析。在他和课题组同事的不懈努力下,科研所利用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建立了全市首个城市绿化生态效益定量评价系统,内容涵盖城八区493.9平米的园林植被建成区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降温、增湿、滞尘、减菌等方面的详细数据,通过严谨的标准科学计算出了北京城市专用绿地绿化生态效益价值。课题项目圆满完成,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博采众长  推进园林科研创新

     走进李延明的办公室,抬头便会看到一张《北京市热岛分布图》,从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区范围内,红色、橘黄色、黄色占了绝大部分,而在郊区,基本上以蓝色、深蓝色为主。“这图是2000年8月绘制的,红色的地方表明温度最高,是热岛效应最为严重的地方,即强热岛;橘黄色的地方温度次之,是比较热的地方,为次强热岛;黄色为一般地区;蓝色的是凉爽的地区;深蓝色最凉爽,一共是五级分类,每一级的温差在3℃左右……”,提起这张图,李延明总有说不完的话。2000年他主持承担起“北京城市绿化与热岛效应的关系”项目课题研究工作,为了准确反演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和分布的特征,需要应用先进的热红外卫星遥感技术。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园林科研工作的李延明来说,对复杂的遥感影像处理技术了解可谓知之甚少。困难面前他没有选择退却,反而坚定了他挑战困难的决心与勇气。为了尽快掌握遥感影像处理技术,他自费购买了《遥感图像处理原理与方法》、《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与数据处理》等专业书籍,从基础理论学起,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有关专家请教。在北京市气象局和中科院遥感卫星地面站专家的指导下,他逐步掌握了遥感影像的纠正、融合、信息提取等技术,并和课题组同事一起反复摸索,确定了反演城市热岛效应的技术方法。在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城市热岛监测图的同时,成功地分析了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特征,提出了一整套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和建议。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立即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刘淇同志和时任副市长汪光焘同志先后对研究情况报告作了重要批示,认为“此件很有用,建议办公厅发各部、委认真研究”。在随后的几年里,北京市修编完善了《北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城市中心区热岛效应强烈的地段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建设。通过优化绿地植物结构,开展城市大绿地、立体绿化和楔型绿地等环境建设,不断强化绿地的生态功能,部分地段强烈的热岛效应得到了有效缓解,城市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你再看这张图,图中红色的区域相比较2000年是要少了许多,说明市区增加绿化面积,扩大水面景观,先前的五棵松、西黄庄等几个红色的区域明显变蓝了……”看着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城市面貌带来的改变,他的眼角流露出幸福的喜悦。

     工作中,李延明常说:“作为一名园林科技工作者,总要面对全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涉足新的技术领域,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面对新的挑战,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永不停息地超越自己。”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始终以促进园林事业发展为目标,与时俱进认真地研究现代城市发展对园林科技工作的新需求,只有在园林事业发展中寻找课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为此,他不断拓展学习领域和范围,找准城市发展新技术、新领域的攻关方向。从完善生态系统提高物种指数到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从节水绿地技术应用到城市绿地防灾避险效益研究,他的足迹遍及城市发展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在他的带领下,科研组同事相继学习并掌握以3S技术集成为代表的空间研究技术,并把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之中,先后完成了“多元遥感融合技术在北京城市绿化普查中的应用研究”、“北京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建立”、“遥感技术在北京园林城市调查中的应用”、“北京城市绿地绿线划定”等课题项目,使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于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每个环节,为城市绿化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全心投入  勇攀园林科研高峰

     “在‘李工’的眼中,事业比家还重要。”这是同事们给李延明的一致评价。每年他都会同时承担几个课题研究项目,几乎天天留在实验室。在担任主任工程师后,更是没日没夜的忙碌,有时甚至累得在实验室里就睡着了。婚后爱人前往国外从事学习和科研工作,他既要做好单位的工作,还得花时间照看孩子,又当爹又当娘。为了确保研究任务按时完成,每晚他都在孩子入睡后又埋头灯下熬夜工作。从事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单位计算机数量有限,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为了准确分析试验数据,他用自己积攒多年的存款购买了一部当时配置最为先进的486计算机,通宵达旦的盯着计算机上数据琢磨,同事们都劝他好好的休息一下,而他总是说:“没关系,等忙完这个课题再说。”身边的同事被他的精神深深地打动,更加齐心协力,埋头工作。几年来,园林科研所先后荣获科技进步奖11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市级科技进步70余项,局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在新优园林植物引选育、城市园林生态研究、古树复壮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草坪科学管理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并在全国园林行业处于领先水平。

     面对成绩,李延明没有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是把它作为前进道路上的新起点、新动力。如今身为园林科研所副所长的他已经开始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目标谋划着下一个研究课题。因为在他的心中始终都有一个梦想,为绿色园林事业注入科技的力量,使首都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