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四大部洲重建
四大部洲是颐和园后山中轴线上一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清乾隆时期,是清代建造藏传佛教寺庙的最盛时期。1755年在平定准葛尔叛乱中,乾隆帝得到过蒙古族瓦鲁特等四部上层人物支持,为使清政府与其政治上的联系更加密切,乾隆帝派大臣、测工、画工去西藏,描摹藏传佛教三摩耶庙,仿该庙在万寿山后山建寺庙,即四大部洲。乾隆在此礼佛时,一切礼仪、礼器均按照藏传佛教规范。四大部洲不仅在园林布局上与前山中轴线上的大报恩延寿寺前呼后应,而且具有清漪园推崇藏族文化的政治意义。1860年(清咸丰十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四大部洲毁于英法联军之手。1886年重修颐和园时将香岩宗印之阁改建一层佛殿,南瞻部州改建山门,其余任其残破。残墙断壁、石道砖路破裂。
1976年颐和园管理处为了保护、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提出在四大部洲残址上重建被毁的古建筑。重建工程于1980年开始,将上层汉式建筑殿顶改作水泥钢筋结构。仿建了清乾隆时期四大部洲的日台、月台、喇嘛塔、佛殿等21座古建筑,同时重塑佛像21尊。清除历史遗留渣土5910立方米,整修拆砌金刚墙 192延长米,扶手墙682延长米,工程总面积为7166平方米,历时4年,1983年建成,全部工程投资100万元。施工单位以颐和园三队为主,并由宣武区服务公司天桥修建队、通县跨子店公社武窑大队、海淀公社修建队、故城县修建队分片施工。四大部州的重建,为游人开辟了又一个景点。
(刘若晏 孙文启 徐冀民 张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