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铜像在中山公园建立

        1983年3月,在北京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54位委员分别以23号和81 号两个提案,提出在中山公园塑铸孙中山铜像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对政协委员们的建议十分重视,决定采纳,并于1984年9月1日报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经市政协研究确定,孙中山铜像选址在中山公园。其动因有三:一是孙中山的灵柩曾停放于中山公园社稷坛拜殿;二是为纪念孙中山,1928年国民政府将中央公园改名“中山公园”,原拜殿改名“中山堂”;三是纪念孙中山诞辰或忌辰活动多在中山堂举行。此外,由于中山公园位于市中心,交通方便,地理条件较好,将孙中山铜像建在中山公园具有较大意义。选址确定后,由市政协副主席刘导生牵头,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有关方面的专家30余人组成“孙中山先生铜像筹备委员会”,将立像地点设在中山公园前门内“保卫和平”石坊北面。曾竹韶教授在设计造型的艺术构思之前,经过查阅、参观了大量孙中山革命史料、纪念地、纪录影片及走访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老人。塑像以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民主革命出现新的形势这一历史时期为背景,采用“形神兼备”的艺术手法,力求揭示出孙中山先生的内在性格,即思想、意识、理想等为目的;确定铜像的总体形态为:表现他站在讲台上宣传革命道理时的雄姿,面部表情为庄严肃穆、忧国忧民,但同时又充满革命信心。体现孙中山先生的坚毅、沉着、大无畏的精神面貌,刻画出孙中山先生作为革命家的宏伟气魄,政治家的远大目光、思想家的深思熟虑。1985年3月完成两尊25厘米高的塑像初稿,征求意见。1986年5月,完成了塑像的泥塑放大稿,提交中央和北京市领导审查评议,受到审议者的一致肯定和赞扬。1986年7月将足尺造型石膏移送到北京市机电研究院铸造所进行铜像实体铸造。10月3日将铸造出的孙中山铜像,经市领导审查后,于10月27日晨用汽车将铜像运送到中山公园。
        铜像基座、广场和周围景观的改造,由北京园林设计所所长刘少宗率领檀馨、于采英、杨连惠工程师设计和绘制图纸。由中山公园管理处负责基座基础、广场、周围环境的改造、绿化和施工的协调工作。广场共占地1029.60平方米,地面墁铺花岗岩条石,塑像基座高1.60米,黑色大理石贴面,正面镌刻 邓小平题写的“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鎏金大字,基座周围砌筑8.8×8米花池,池边四面以石墩和铁链围栏。塑像身后以公园古柏和黄瓦红墙为依托,两侧栽植松柏和绿篱,广场南缘至和平坊道路两旁砌筑带状花圃。施工单位和项目主要有:市政工程处三所负责广场下水道的改线与增铺新线工程;供电局施工队负责地下电缆外移;朝阳门外电缆2区负责电缆终端接头;长城公司永乐店分公司承做广场土建、基座基础、庭园道路、设施恢复收尾工作;北京花岗岩石材厂承建广场花岗岩的铺装。10月27日上午将铜像顺利、稳妥地安装在基座上,工程总投资53万元。
       1986年11月12日,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举行,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主持揭幕仪式,中共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的领导,中外来宾、记者以及专程从海外和港澳来京的孙中山先生亲属等1000余人出席。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为孙中山先生铜像揭幕。孙中山铜像塑立后,到中山公园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
    (彭旭花 宋 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