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公园建成华北第一竹园
紫竹院历史悠久。13世纪,元代在此修广源闸,建成蓄水库,为北京重要水源之一。清乾隆年间,修紫竹禅院,清后期成为皇家行宫,中华民国时期,园内部分湖面改为稻田,仅剩1.47公顷水面,岸边多为坟冢义地。
解放后,1953年3月由市卫生工程局挖湖植树,辟建公园。公园总占地面积47.67公顷,其中水面 15.89公顷。80年代,紫竹院公园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0年至1986年期间,市园林局投资,相继建成湖心岛、揽翠亭、水榭、南岸仿古建筑澄碧山房,完成了“荷花渡”、“西湖垂钓”、“筠石苑”、“竹深荷净”和“斑竹鹿”等景区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紫竹院要建成竹子公园,要以竹为营,以竹为景,以竹取胜”的要求,园内各景区景点将竹、石、水面与精巧别致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以竹取胜的建园方针。占地7.1公顷的“筠石苑”景区内建有友谊山馆、翠池湖、江南竹韵等10个景区,园内植树30余万株,竹榭、竹亭、竹桥和石笋,独石点缀其间,环境清幽淡雅,犹如南国竹乡。多年来,紫竹院公园坚持不懈发展种竹养竹,至1993年,全园共栽植早园竹、斑竹、青竹、筠竹、大明竹、短穗竹、笔杆竹、人面竹、爬地竹和黄金竹等100多个品种,100余万株,种植各种乔灌木200多种2万余株。总投资1000余万元。经过园林职工多年努力,紫竹院公园已成为以竹取胜的自然山水园,被誉为华北第一竹园,其绿化建设受到国家建设部、全国绿化委员会等部门的表彰,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紫竹院公园充分发挥竹的优势,举办竹文化节,自1994年开始至2003年已连续举办10届,在竹文化节期间,以竹文化为主题,设计,制作园林小品,进行竹景点布置,有民族风格的大竹楼、举办具有竹乡特色的民族文化演出,有黎族、傣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演员表演少数民族歌舞和其它文艺团体举行的精彩文艺演出。同时举办竹文化展及竹编手工艺品展销;经营以竹为主的民族小吃。成为首都独具风韵的传统文化形式。
(王同喜 王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