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霁清轩南侧园墙部分坍塌——市公园管理中心随即开展公园辖区临界环境安全状况调查
9日夜,京城初雪降临,10日凌晨,颐和园工作人员发现霁清轩南侧的一段院墙发生单侧坍塌。昨天下午在现场看到:安全警戒线内墙体坍塌长度近6米,高度近5米,掉落的墙体石块已被集中起来。据了解:由于事发凌晨,并未造成人员受伤。公园随即在坍塌大墙外侧拉上了安全警戒线,安装工程硬式铁皮围挡及夜间警示灯,为预防天气情况有可能造成进一步影响,设专人昼夜值守并实行施工抢修区域封闭施工。
颐和园外围园墙为黄褐色虎皮石砌筑,整体长约7.9公里。从颐和园管理处了解:该段坍塌的墙体是光绪时期的老墙,虎皮石掺灰泥做法,是颐和园未经修缮的老墙之一,至今当年慈禧增高的痕迹仍清晰可辨。
北面园墙建于清乾隆时,东、南、西三面园墙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光绪三十一年,发生正阳门火车站爆炸事件,慈禧太后出于安全考虑,命大臣将颐和园园墙加高了一米多。由于园墙为土石垒造,经常坍塌。建国以来,颐和园不断对园墙进行修缮。
颐和园园墙历史年代久远,虽然进行了保养性修缮,但并未进行系统性整修。为此,2010年4月,颐和园已将“园墙及驳岸整修工程项目”申报“国家文物局明清建筑—颐和园‘十二五’规划建设项目”。
初步分析坍塌原因:墙体为掺灰泥做法,本身强度低,且由于多年雨水冲刷、渗入、冻涨,导致墙体内部空鼓,结构疏松。加之该部分墙体位于马路边,没有绿化缓冲带,受到过往车辆振动的影响较大。
公园已于前日立即组织施工单位进行大墙坍塌应急抢修工作,在确保抢修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将于2月底前完成。据了解邻近墙体也存在安全隐患。
新闻链接:
2010年11月8日16时,北海公园东北角一段长约10米的院墙倒塌,倒塌原因与墙外消防通道内居民私搭乱建有关。受损院墙于一周内修复。
市公园管理中心表示:
公园院墙既是公园秩序的有力保障,作为景观元素也是不可或缺的历史见证。短短三个月内,北京两处皇家园林的园墙相继发生自然倒(坍)塌,损坏总面积近60平米。市公园管理中心去年随即在各大历史名园展开《公园辖区邻界环境安全状况调查》,针对与周边有明显火灾隐患地段相邻,因违章占用或堆物、堆料造成消防通道不畅通,因年久失修或其他原因造成建筑物、构筑物结构、基础存在安全隐患,与因地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或限制,遇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易发生险情的地段相邻处等10项安全现状进行调研,其中旧体院墙的勘察测量结果显示:在公园外围大墙、内墙在按照计划维修的基础上,仍存在安全隐患35处6884.7延米,上述颐和园霁清轩南侧坍塌位置就登记在册。另外,在部分公园还存在园墙为外单位占用,无法监测院墙隐患现状的情况。
市公园管理中心表示:中国的园林都有围墙,公园园墙作为围合空间的构件,不仅是公园秩序的有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北京名城文化的独特象征。在颐和园、天坛、北海、景山、中山五座历史名园中,现存园墙25700多米,多数虽进行过保养性修缮,现状仍令人堪忧。根据此次公园辖区邻界环境安全状况调研情况,各公园将加大基础性养护工作频率,加强区域巡逻与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并从预案、方案、装备等方面做好突发情况应急准备,积极与周边单位协调沟通,向市民游客开展园墙保护的宣传工作。
北京历史名园多位于市区内部,人流密度大,随着交通设施日益便捷,近年来公园接待量与承载力更是稳步提升,各种外界因素对公园内外产生的影响逐年加大,尤其是文物古建的整体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维护北京的名城文化,给北京留下足够的原味景观。
市公园管理中心将连同文物部门、市政管理部门及相关地区单位进一步调研公园外围园墙修缮复建,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园林文物保护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开展历史名园整体景观保护工作,将公园与日俱增的接待量、承载力与相应的保护展示工作紧密结合,通过保护和传承北京历史名城文化,将公园丰厚的文物文化资源转化为北京城市的软实力和影响力,为北京的皇家园林和历史名园打造世界一流名园创造条件,使北京名城文化得到更大体现,展示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独特魅力。
市公园管理中心宣传处
2011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