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金光穿洞”有乾坤,现在正是游览好时节!

十七孔桥.jpg


这是颐和园十七孔桥,近几年“金光穿洞”成为了代称。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冬至日前后,晴朗的傍晚,随着太阳西下,落日的余晖逐渐照亮全部桥洞,构成一幅美丽的金色晚霞图。这种景观如何形成的呢?要了解它的成因,我们一起复习下地理知识。


金光洞.png

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和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它们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的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于是地球有了四季变化,日落的位置、角度也产生明显变化。


十七孔桥.png

这在十七孔桥上也有体现。桥是西北、东南走向,秋分时,落日接近正西,阳光无法完全照亮桥洞。冬至日日落时,太阳最偏西南,光照角度也最低,使得阳光能够洒满所有桥洞东侧内壁。所以,观赏金光穿洞的最佳角度是桥的西北方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金光”呢?

金光.png

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颜色是由辐射光谱决定的。冬至落日时,太阳光波会以最低角度抵达地面,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被空气中的尘埃、水滴等物质吸收、散射,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会“战胜”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金光穿洞”发生时,我们看到的自然是由红光和橙光混合而成类似于“金光”的光线了。

那么这种景观是造园者有意为之吗?我们从园林布局上来找答案。

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和东堤,岛、桥、堤共同组成曲棍形曲线,完美展现中国传统写意自然山水园的布局手法。

十七孔桥1.png

虽然在现有的史料中没有找到“金光穿洞”的相关记载,但十七孔桥西北东南的走向与冬至日最偏西南的太阳方位共同成就了“金光穿洞”的美景。另外,十七孔桥桥身宽8米,桥洞最高达7米,夕阳覆盖面积大,再加上昆明湖对太阳光的反射,使得长150米、由十七个桥洞组成的“金光穿洞”更加磅礴大气、蔚为壮观。

这一抹金光,在岁月的流转中度过了272个春秋。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将这些美景凝固为永不消逝的记忆,更可以通过高速率、低延时的5G通信技术,让全中国、全世界的游客同步体验“金光穿洞”的奇妙景象。当古人的匠心独运遇见大自然的流光溢彩,便是世间最动人的邂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中国智慧,更为这世间增添了永远流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