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耕耘育国宝 刻苦钻研业务精
人物简介:
王万民,男,1952年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69年参加工作,动物饲养技师。先后担任动物园大熊猫馆班班长、饲养队杂食一班班长职务,先后获得过共青团北京市委新长征突击手、建设部“先进饲养员”称号、市劳动局“1998年度北京市劳动技术能手”、市总工会“北京市职工自学成才者称号”和“创新标兵”等奖项,多次被评为局级先进职工,1995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记北京动物园饲养队杂食一班班长王万民同志先进事迹
初次见到王万民师傅是在动物园大熊猫馆里,给人的印象是他那质朴的性格和为数不多的话语。从饲养繁育国宝大熊猫到开展动物课题研究,王师傅把青春献给了朝夕相伴三十余载的动物饲养事业。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不仅让弥足珍贵的国宝大熊猫在北京的土地上生儿育女、健康繁衍,更让它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传递民族友谊、展示中国文化元素的桥梁与纽带。
爱岗敬业 人与熊猫朝夕相伴
提起北京动物园,你一定会想到矫健的雄鹰、笨拙的黑熊、威猛的东北虎、顽皮的金丝猴以及海洋馆里优雅的人鱼表演,其中尤以人见人爱、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最为惹人喜爱。说起大熊猫,不得不提到我们故事的主人公王万民师傅。1974年23岁的王万民由部队复员来到了北京动物园,在那个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他最想当一名技术工人。看到很多战友被分配到首钢、印刷厂等国营企业,自己却要到动物园饲养动物,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滋味。然而,多年熏陶磨练养成的听从组织、服从安排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激励着他,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干出自己一番事业。为了弥补一无所知的动物学知识,他报名参加了动物园脱产培训班,从动物学研究到生理解剖、再到兽医学,他门门成绩均名列前茅。工作中的他更是心细、踏实、责任心强,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称赞。
1978年,王万民成为大熊猫的饲养员,来园工作仅仅四年的他第一次有幸和国宝大熊猫近距离接触。回忆起这段往事,王师傅可谓记忆犹新:“当时园内一共只有四只大熊猫,三只时常出现拉稀、腹水等病症,领导找到我让我明天就去熊猫馆报道,负责饲养调理大熊猫工作。听到能与大熊猫近距离接触,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激动。而随后领导又提出不仅要把大熊猫身体调理好,还要让其生儿育女,这让我感到了责任与压力。”
的确,此时王师傅知道自己肩上的这副担子有多重,然而坚毅地性格鼓舞着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把这幅担子挑起来干好。为了养好大熊猫,王师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每天天还没亮,他就早早来到单位,清理大熊猫笼舍的卫生,准备一日三餐饮食,冬天还要给大熊猫生火取暖;白天他与大熊猫形影不离,按时给大熊猫测量体温,详细记录每餐进食情况,积极与同事进行探讨交流;晚上他又要给每只大熊猫称重,直到四只可爱的“小家伙”酣然入睡,他才锁好笼舍悄然离去。休息的时间,他总会骑车前往退休师傅家中求教大熊猫的饲养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在饲料搭配、喂食时间与喂食量的掌握上,逐渐摸索出一套较为科学的规律。大熊猫生长在南方,对北方水土气候不够适应,笼舍条件又相对简陋,严冬时节时常生病,此时的王师傅如同看着自己孩子病了一样心里万分着急。为了照料生病的大熊猫同时近距离观察它们夜间生活习性,他索性把铺盖卷搬到了单位,和大熊猫“生活”在了一起。每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总会看到他都披着棉衣、拿着手电、顶着寒风检查大熊猫笼舍的背影。看到他一天到晚总是围绕大熊猫转,身边的亲朋免不了发出几句调侃:“莫非你要和大熊猫过一辈子?”而他听了也总是一笑了之。忘我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女孩的芳心,为了共同的志趣两颗年轻的心渐渐走到了一起。事业的征途上多了一个有力的帮手,工作中的他变得更为勤奋、更加努力。
俗话说得好,有付出就一定有所回报。1980年,四只大熊猫在王万民的精心饲养下体质明显增强,其中一只雌性大熊猫“园园”还进入了预产期,王师傅用无可挑剔的成绩兑现了当初在领导面前许下的承诺。欣喜之余,他决定抽出半天时间陪陪一直为他默默付出的未婚妻,既是一种庆祝,也是给疲劳的身体进行一次放松。然而,就在两人即将出行的时候,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怀孕的“园园”出现了临产迹象,心有灵犀的俩个人同时脱口而出“等熊猫宝宝出生了咱们再去吧”。就这样,三年来唯一的一次游园计划被搁置了,王师傅又为“园园”母子平安生育忙活起来。没过多久,“园园”产下了双胞胎,然而由于当时的保育条件有限,产后的“园园”出现了腹泻、脱水症状,两只幼崽被遗弃在了一旁。为了确保大熊猫母子平安,他根据野外大熊猫产仔条件和生存环境进行分析比对,结合多年饲养经验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对产后的大熊猫不要应急于投喂饲料,可根据情况给予补水,在水中可加入一定量的补液盐和口服葡萄糖。其次,投喂饲料要先以鲜嫩的竹子为主,待竹便排出后,再给一定量的胡萝卜及苹果。再次,如以上进食排便恢复正常,再给予大熊猫牛奶、米饭、窝头等精细饲料,并根据情况逐步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熊猫母子健康。”他的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了领导和技术人员们的认可,于是他从园内找来竹鞭,引诱“园园”开口吃东西,在“园园”常喝的水中加入10%的口服葡萄糖及2%的补液盐,而后逐步给予鲜竹子和苹果,10天后投喂精细饲料。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保全了大熊猫母兽和一只幼仔的性命,“园园”母子得以健康生长。
无私奉献 繁育国宝为国争荣
还记得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么,提起那届运动会,您一定会想到那只憨态可掬的吉祥物熊猫“盼盼”,它的原形就是动物园里的大明星“良良”。“良良”能被选为模特与王万民师傅的精心饲养不无关系。1987年下半年,中国杂技团挑选“良良”进行训练,由王师傅专职负责“良良”的饲养工作,园领导要求“良良”的体重只许增、不许降,即使体重下降一周内也不得超过一公斤。接到任务后,王师傅二话没说,开始了与“良良”的“亲密接触”。白天他俩朝夕相处、寸步不离,晚上他找来一张折叠床睡在“良良”的笼舍外,一夜起来两三次给它喂食。在王师傅的精心呵护下,“良良”的毛色更亮了、长得更俊了、身体素质也越发强壮了,体重增加到150多公斤, 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重的大熊猫。然而,过度劳累的王师傅却变得面黄消瘦,身边的朋友都劝他好好休息一下,而他总是憨憨的一笑:“我没事,看着‘良良’一天天茁壮成长,比什么都开心。”
就在“良良”成为大明星频频上镜的那三年,动物园里却没有一胎大熊猫繁殖成功。1990年深秋的一天,园长亲自上门找到王万民,把他请回了刚刚落成不久的大熊猫馆并任命他为班长,负责大熊猫生长繁育工作。王师傅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用他的话说:“回到熊猫馆班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娘家’,大熊猫如同久违的亲人亲切温暖。”从早到晚,王师傅都带领年青职工按照营养学和每只大熊猫的不同情况投喂食物,要求年青职工细心观察每只大熊猫的每一处变化,从进食到排便、从动物体重到成熟期雌雄不同表现情况详细进行记录,指导年青职工从中摸索规律。闲暇时间,他常常带着年青职工和大熊猫谈心,呼喊每只大熊猫的名字,等双方都熟悉了,就隔着铁栅栏摸摸大熊猫的头,以此增进饲养员与大熊猫的感情,一来二去双方成为了形影不离、无话不说的“好伙伴”。
从1990年到1999年的十年间,王师傅几乎没有离开过熊猫馆,他把自己的个人时间全部投入到业务研究之中,相继发表了《人工圈养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强化哺乳期大熊猫母兽的科学饲养管理对母体恢复及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4、5月龄雌性大熊猫自然配种记录》、《90年代北京动物园6月龄内的大熊猫幼仔体重变化比较分析》等学术文章,出众的理论知识和工作业绩引起了国内外大熊猫研究机构的高度关注,远在成都的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聘请他为委员,作为该会历史上唯一的一名工人代表,他的努力得到了业内的认可与肯定。十年间,他吃住在园里,两三个月才回一次家,家里的妻子、孩子念他、想他,年迈的父母也盼着他能多回回家,可他们都知道自己的丈夫、父亲、孩子是在为国宝繁育事业而辛勤忙碌,家人给予他更多的是理解、是支持和鼓励,每当提起这些往事,王万民总会眼圈发红,哽咽的难以言语。也正是这为之拼搏奋斗的十年,他所带领的饲养班被一种力量紧紧凝聚,每一名职工都忘我地投入大熊猫繁育工作之中,大熊猫繁育工作迎来了久违的高峰。饲养班共繁殖大熊猫十二胎,成活幼崽十六只,成活率达到81.3%;其中自然哺乳的九只幼崽全部成活,成活率高达100%,大熊猫繁育工作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回顾这十年,不仅是收获,更是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突破与惊喜。1992年,王师傅精心培育的“良良”成为了北京动物园首只有自然配种能力的种公兽,获得了市政管委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96年培育成功的大熊猫“迎迎”成为了第二只种公兽,并将性成熟年龄提前了1岁。1997年,22岁的雌性大熊猫“岱岱”正常发情并接受自然交配,雌性大熊猫生育期由此延长了3年。1998年9月25日,大熊猫“乐乐”顺利产下两仔,通常情况下大熊猫妈妈只会哺育一仔,较弱的一仔会被活活饿死,为保双仔成活,王万民与饲养班职工二十四小时轮流值守,采用人工辅助母大熊猫轮换单只哺育方法喂养幼崽,历时129天,成功解决了大熊猫双仔成活的难题,创造了人工条件下饲养大熊猫的科学范例。十年来,经他和同事共同繁育的成年大熊猫一只只的走出国门,远赴世界各地,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桥梁、传递民族友谊的信使。
情系动物 老骥伏枥再创佳绩
然而,就在同事们欢欣鼓舞的时候,年逾半百的王万民却因长期透支工作和非正常饮食作息患上了严重的慢性病。2001年,领导从关心职工健康着想将他调离了大熊猫馆,从事其它恢复性工作。临别之际,王万民忍不住再次来到大熊猫馆。眼前的动物仿佛像是知道他要离开,扒着兽舍的铁栅栏不停地鸣叫。王师傅心头一热,十几年的酸甜苦辣,4000多个日日夜夜,岂是一朝一夕能够忘记。王师傅让新任班长打开门,一个人独自走进兽舍,拿着饲料盆轻声呼唤每一只大熊猫的名字,在他轻轻地抚摸下,大熊猫把盆里的饲料舔得干干净净。
2003年,身体逐渐恢复的王万民出任杂食一班班长。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他时时刻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履行园、队规章制度,完善班组各项规定。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他身先士卒、一视同仁、不徇私情,短短数周时间让就杂食一班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此基础上,他带领全班职工积极投入到动物兽舍丰容训练工作之中,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给动物创造最佳的生活环境,使动物在心理和身体得到改观,提高了动物的展示效果,延长了动物的生存寿命,壮大了园内的物种族群,杂食一班一跃成为全园先进班组,他也成为当前园内唯一的一名动物饲养技师。在培养青年动物饲养人才的过程中,他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青饲养员,指导他们科学管养每一只动物;同时积极协调他们参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项目,并和他们一道完成了《丰容对圈养条件下帚尾袋貂的行为影响》、《食物丰容对北京动物园夜行馆蜂猴觅食行为的影响》、《音乐对环尾狐猴行为的影响》、《比较玩具、食物丰容对环尾狐猴的影响》、《声音对北京动物园川金丝猴行为的影响》、《小型食肉类哺乳动物对甜味的偏好》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他和新一代饲养员的共同努力下,园内环尾猴的数量由93年的8只增加到如今的30余只,首次在国内人工圈养条件下繁育成活狞猫幼仔,攻克了最令动物学术界为之头疼的母兽食仔难题。
“每一个生命都非常脆弱,照顾他们容不得半点疏忽,动物饲养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它不仅要求饲养员具备极强地细心与耐心,更需要他们付出自己青春与爱心……”如今,每每提起钟情一生的动物饲养事业,王万民师傅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在他的眼中,每一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都是大自然的精灵,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让它们与人类和谐相处、健康繁衍是他的心愿,也是指引他和同事继续为动物饲养事业拼搏奋斗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