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鹤 爱鹤 做新时代的护鹤人
人物简介:
赵锡森,男,1954年出生,初中学历,1971年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市动物园饲养队鹤岛班班长,北京动物园观赏动物饲养工高级工,先后获得过局级先进工作者、建设部全国技术能手、劳动部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奖项,2005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记北京动物园饲养队鹤岛班班长赵锡森同志先进事迹
从一名普通饲养员成长为鹤类饲养专家,赵锡森在动物园饲养队鹤岛班一干就是二十余年。二十多年间,他与鹤形影不离,朝夕相伴,通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了解鹤类的原生态环境、习性和食性,熟练掌握了鹤类的孵化、人工授精和育雏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饲养方法;二十多年间,经他培育的各种鹤类累计达到500余只,在丰富我国特有珍稀鹤类种群的同时,为动物园事业发展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养鹤 养出人鹤感情
1984年,30岁的赵锡森来到动物园饲养队鹤岛班,负责岛内鹤类饲养工作。提起鹤,人们很容易想到仙鹤,就是我们常说的丹顶鹤,却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国被列为国家一级珍稀鹤种的还有黑颈鹤、白鹤、白头鹤等鹤种。特别是黑颈鹤,它是唯一产于我国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鹤类,狭小的生活区域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野生黑颈鹤的数量极为稀少,其在人工圈养下饲养、繁殖、育幼更是史无前例,国际上把它列为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1986年,动物园黑颈鹤人工育雏研究工作正式立项,面对饲养繁育黑颈鹤这项前景黯淡的工作,很多人怯步了,而赵锡森却主动请缨,勇敢地将繁育黑颈鹤的担子挑了起来。回忆当时的情景,他感慨万分:“当时的动物园饲养着22只黑颈鹤,一部分是从野外直接捕捉到的,人工圈养很不适应,一见到人就会非常惊恐。有时会在‘领地’内乱飞乱撞,翅膀、肩和嘴经常出血造成外伤,这给饲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所以要养好鹤,首先必须要爱鹤,把鹤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养活鹤、才能养好鹤。”
为使野生黑颈鹤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存繁衍,赵锡森可谓费尽了心思。对黑颈鹤了解不多,他就虚心向专家同行求教,把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放到专业知识的储备上,从黑颈鹤的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到生长繁殖、濒危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从理性上建立起对黑颈鹤的初步印象。在饲养过程中,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不断的摸索,逐渐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有时鹤的食欲不好,是因为什么?有时鹤的姿态异常,又是因为什么?这些问题都能在日常观察中找出答案。渐渐地,他从被多数人认为最为枯燥的动物观察中品出了快乐,也越来越深刻地体味到养鹤所独有的乐趣,用他的话说:“动物饲养工作是一项平凡的工作,但在这一领域里却蕴涵着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饲养员,需要在饲养过程中加深对动物的感情,要认识到我们饲养的每一只动物,都是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它们生活在地球上,与人类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力。”
每次清扫完鹤舍,赵锡森都会隐藏在不易被鹤发现的角落,透过小孔仔细观察鹤的行为动作,有时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黑颈鹤有较强的择偶性,一对鹤在一起有的亲昵、有的打斗,要让鹤“生儿育女”,绝不能“乱点鸳鸯”,这一发现为黑颈鹤繁育工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育鹤 培育鹤之珍品
由于动物园引进的黑颈鹤有一部分是野生的,给这些鹤人工授精就十分困难。采精时雄鹤并不顺从,饲养员只要一进入鹤的“领地”它就会乱飞乱撞;抓住它时,它又会用嘴和爪向饲养员发起攻击,饲养员被鹤抓破啄伤成了家常便饭;有时即使捕捉到雄鹤,也会因雄鹤过度紧张而采不到精液。由此可见,驯化雄鹤就成为黑颈鹤繁育工作的重要一环。每天,赵锡森都会近距离接近这些鹤,喂它们爱吃的小鱼和肉末,消除野生黑颈鹤对人的戒心,在此基础上逐步驯化它们,终于为成功采到雄鹤精液扫清了障碍,确保了黑颈鹤的人工授精繁殖工作顺利展开。
1987年6月的一天,赵锡森和他的同事们围在一台小孵化箱边,箱内平放着一张淡绿色的毯子,上面放有一枚一头开口约3公分黑颈鹤卵,透过破裂的缝隙,可以看见里面蠕动着一个湿漉漉地暗红色幼体。当蜷缩的幼体从卵壳中奋力一挣,努力地把头上扬,发出轻柔的“吱”、“吱”叫声,在场的每一个人相对凝视,一时间无言以对。成功了!在这一时刻,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只由人工授精繁殖出生的黑颈鹤。它的叫声如同初生婴儿发出的第一声啼哭,给予在场每一个人无限的宽慰。多少个坚守在孵化箱旁的不眠夜晚,黑颈鹤繁育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多少困难,都随着这清脆的叫声一扫而光,定格在赵锡森和他同事们脸上的是成功后的喜悦,奉献出的汗水和悄然涌出的泪花。
面对诞生的小生命,赵锡森没有一味沉浸在喜悦之中,他清醒地知道,如何饲养人工繁育的黑颈鹤,如何让幼鹤在人工环境下健康成长,这些将是饲养员面临的更为艰巨地难题。先前没有人工繁育黑颈鹤的经验,更无从谈及饲养黑颈鹤幼体,赵锡森就一边学习,一边结合动物习性特点逐步摸索尝试。慢慢地他总结出温度、食量、适当运动三个培育幼鹤的主要环节。首先是温度,破壳而出的幼鹤如同新生的婴儿,冷了、热了都会得病,不同日龄的幼鹤,对温度的敏感性也不同。所以,饲养员要依靠丰富的经验掌握幼鹤所需温度。其次是控制进食量,重点掌控不同幼鹤个体的生长阶段,这个时期的幼鹤每天摄取食物多,生长速度和体重增速快,同时也是病变的高发期,因此,寻找营养成分与生长需求最佳结合点,采取合理饲养管理是幼鹤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第三是适当的运动,在光照、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幼鹤需按日龄大小进行活动,通过科学的饲喂、细心的管理以及每日严格的消毒程序,动物园人工繁育的第一批黑颈鹤幼鹤均顺利存活并健康生长。
如今的动物园已经繁育成活黑颈鹤近二百只,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笼养黑颈鹤繁殖种群。然而每当回忆起首次人工繁育黑颈鹤的成功经历,赵锡森总是激动不已,用他的话说:“饲养员的工作很平凡,要做成一、两件值得回忆的事的确不容易。但只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钻研那些你不懂的知识,肯于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地去争取、去奋斗,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
爱鹤 投入无限深情
在赵锡森眼里,鹤岛的每一只鹤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鹤,他牺牲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那是一个雷鸣电闪的雨夜,他从梦里惊醒,猛然想到鹤岛上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幼鹤。小鹤一旦淋了雨就会得病,甚至危及生命。想到这些,他顾不上和从熟睡中被他吵醒的家人讲明原因,一个人披上雨披,拿起手电,从家冒雨赶到了鹤岛。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一个感人的画面赫然在目:一只大鹤在瓢泼大雨下,一动不动地站着,微微张开的翅膀如同一把张开的雨伞,小鹤依偎在母亲脚下,身上一滴雨水也没有淋上。看着大鹤的舐犊深情,他这才放心的回了家,鞋子和裤腿早已被雨水浸湿。1998年的夏天,北京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厄尔尼诺天气,高温、高湿、闷热直接威胁着鹤岛内的40余只幼鹤。身为班长的赵锡森除了每天定时给鹤喂食外,还要为幼鹤如何降温而忙碌。他带领全班职工采取了喷洒水雾、随时更换幼鹤洗澡用水等方法为幼鹤降温。幼鹤怕热不爱活动,多数时间都躲在阴凉处,运动量小了,吃的也少了,平时见到饲养员时的亲昵劲儿也不见了。细心的赵锡森检查发现,幼鹤跗踱骨、脚趾与肘关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弯曲,他知道这种病是幼鹤生长时期的常见病,相当于人类的小儿麻痹症,会造成残疾使鹤终身不能站立。对于鹤来说,双腿是生存的根本,站不起来就如同人瘫在床上。看着幼鹤弯曲的双腿和衰弱、无奈的期盼神情,他仿佛听到了小鹤用微弱声音发出低低地哀求“帮帮我,治好我的腿吧”。幼鹤痛苦的呻吟深深刺痛了赵锡森的心,他采用了打针、喂药等治疗方法,效果均不明显,看着病情日益严重的小鹤,心急如焚的他如同自己孩子病了一样的焦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中医骨科用夹板治疗疾病的方法,心想既然能给人治病,何不拿来试一下呢?尝试用夹板的方法给小鹤治疗腿病还是头一次,效果如何赵锡森自己心里也没底,可只要能给小鹤康复带来一线希望,无论如何也要试一试。于是,他找来4厘米长,1厘米宽的竹板,精心打磨成一付夹板,夹在小鹤弯曲腿的外侧,然后用胶带绑紧。在捆绑过程中,小鹤仿佛知道了他的用意,不乱挣扎,只是不时发出“唧唧”叫声,这叫声如同对他的感谢,又像一种自我的鼓励。随后的日子里,赵锡森每天留心观察,早晚各松一次夹板以疏通小鹤腿部的血脉。仅仅过了三天,他就惊喜地发现小鹤弯曲的腿逐渐变直了,到了第七天,小鹤能够自己站起来走路了。看见主人来了,它高兴地展开了羽翼未丰的翅膀跑来跑去,嘴里“唧唧”地叫个不停。这时赵锡森就像父亲为孩子治好了病一样,笑得合不拢嘴。
“老赵对鹤的爱,简直没法用语言形容了,作为一名饲养员,他不但责任心强,而且勤于钻研、技术过硬。”爱学习、业务精是身边同事对赵锡森的一致评价。以往动物园在常规条件下繁育鹤通常采取自然繁殖的方法,然而鹤的择偶性很强,在雌鹤多雄鹤少的情况下,繁殖率就会很低,如何让具备繁育能力的雌鹤都能实现繁殖就成了赵锡森和同事们共同面对的课题。2001年,他主持开展的《白鹤的保护与增殖的研究》立项,作为经济技术创新工程的内容之一,他把自己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白鹤冷冻精液人工授精试验之中。试验过程中,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对稀释液配方中的各种成份反复对比,将精子成活率从10%左右提高到60%,得到了能够达到繁育要求的冷冻精液;同时,根据自己多年的养鹤经验,逐步摸索出了精液质量与输精时间和受精率的关系,使雌鹤受精率达到75%。在孵化过程中,他注意温、湿度调节,提高了幼雏的出壳率和成活率,打破了人工条件下白鹤幼鹤每年只能成活一至两只的定式,创造出一年出壳十只幼鹤且全部成活的全国最高记录。次年又成功繁育成活八只幼鹤,人工育雏成活率达到了100%。白鹤增殖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不仅开创了鹤类繁殖领域的新途经,而且对人工饲养条件下珍稀濒危禽类的繁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多年的养鹤经历让赵锡森深刻体会到:“只有爱动物,才能养好动物;只有爱岗才能敬业。”凭着这份执着与热爱,他先后完成了《黑颈鹤人工育雏的研究》、《黑颈鹤人工授精》、《繁殖种鹤的饲养管理》、《人工繁殖二代黑颈鹤婚配研究》等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被国内专家评价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2000年,他的《珍稀鹤类保护与增殖的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学进步三等奖,次年又被评为北京市园林局经济技术创新精品工程优秀成果。
提起这些往事,赵锡森总是一笑而过,用他自己的话说:“荣誉不单单属于我个人,也是对动物园全体饲养职工的肯定和鼓励。它激励我们更加用心地去饲养这些野生动物,让濒危物种生存繁衍,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财产。”是的,赵锡森就是这样的人,在他的眼中成绩永远都是新的起点,养鹤、爱鹤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