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杜洋同志“十杰”评选事迹材料
杜洋,北京动物园饲养队繁殖组技术员。连续两年被团市委邀请成为北京市青年宣讲团成员,2013年被团市委推选参加“最美青工”的评选。2013年,参加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巡回宣讲活动”获“北京市百姓宣讲员”称号;同年,在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获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公园雷锋标兵。2012年,被评为北京动物园先进职工;多次获得动物园级优秀共青团干部,2013年被评为中心级优秀共青团干部。他的工作不仅得到了领导与同事的认可,同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多次接受采访与拍摄,是动物园青年的最美榜样。
他是一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他的梦想就是能够让濒危野生动物回归到大自然中,而回归自然的重要条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动物群体!
这是一个鸟类环志,别小看它,它可以帮助我们记清每只动物的家谱,区分出不同个体。在动物的饲养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动物园负责全国300多家动物园的鸟类环志制作任务,而这些环志都出自他一人之手。环志虽小,制作起来却也有许多门道:分辨原材料的正反面、排版刻字、快速高温定型,每一步都需要技巧。为了保持室内的温度、提高制作速度,他常常一人在密闭的实验室中一待就是一天。顾不上屋内浓重的烤塑料味儿和手臂上的高温烫伤。经过一次次的摸索,他练就了手腿并用的制作手法,速度从每天50个增加到150个。目前已经为全国各大动物园制作了环志12478个。在看似简单、枯燥地重复操作中,蕴含的却是他内心对救助、保护濒危动物的决心。
但是,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说,世界上每天都有一种动物灭绝,当又一个物种灭绝纪念碑倒下时,一份震撼、一份悲伤、一份责任充斥着我的内心。他无比希望,用自己的一份努力,能够让我们共同生活在美好的地球家园。
当他终于有机会开始动物野外保护工作时才发现,这个过程却出乎常人的想象,充满了危险和艰辛。
2008年至2010年,他分三次到位于陕西秦岭的长青保护区,参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血雉的引种项目。记得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他所在位置距离震中只有300公里。每天需要往返于血雉的观测点和营地之间、近8小时的山路上出现了多处山体滑坡,道路被中断。他和同事被困在保护站将近二十天。所有人都住进了帐篷,夜晚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只能听到各种野兽的叫声,心中幻想着随时会发生的余震,这使他真正感受到人类在大自然的威力下竟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助。恐惧和期盼充斥着他的内心。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血雉的观测依然坚持着。当最终道路被抢通时,随他一起走出险境的还有大量的观测数据和13枚珍贵的血雉卵。不久后它们被成功孵化。从此远离了那已被地震破坏了的家园,在北京动物园建立了新的家族。
2012年,他开始独自一人承担保护项目。在吉林省向海自然保护区,进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的野化放归试验。在那里,他经历了无数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住在依湖傍水的野外简易房里;第一次骑摩托车到10里之外,取回每天生活必须的饮用水;第一次把洗澡当成梦想!更令人想不到的是第一次与老鼠和蛇共处一室。每天他都穿着密不透风的伪装服,播放母鹤的录音,一口一口地给24只雏鹤喂食。一个月下来,他瘦了12斤。
一年后丹顶鹤野化试验进入了放飞阶段。为了能让幼鹤适应更多种类的自然界食物。在保证每天正常的饲料情况下,他们天气好时,就去捉蝗虫;大雨过后就到马路上收集爬出来的蚯蚓;一到夜晚就拿着手电筒去水边捉青蛙。终于,2013年10月,他和同事带着7只幼鹤前往它们的新家——江苏省盐城保护区。在这里,这些幼鹤将最终离开人类的庇护,回归大自然。然而,鹤的运输又出了问题,货车到了湿地边缘后,就再也进不去了。7只鹤、7个笼箱,每个都超过30公斤重,剩下的路他们只能分7次靠肩扛进去。当终于到达了放飞地时,他们已是24小时没有合过眼了。顾不上休息,他们便马上开始下一步工作。在为幼鹤佩戴卫星跟踪器后,艰苦的野外追踪和监测工作开始了。
10月份的湿地里,到处迷漫着潮湿和阴冷。为了寻找鹤的踪迹,他需要背着25公斤的设备在芦苇丛里穿梭,2米多高的芦苇丛经常让他迷失方向。路上还要给蚊子发福利,防蚊液都不管用,经常被叮的满脸大包。湿地内几乎没有路,赶上下雨,原本坚硬的盐碱地就会变得如泥潭一般。每走一步都像是踩在粘鼠板上,想再抬脚,就要脚面绷着劲儿,可却常常还是脚走了、鞋粘地上了。在结束了白天工作后,晚上回到保护站,他们还要接收、记录当天的卫星数据、整理笔记和影像资料,为第二天的野外追踪做准备。每天工作的时间常常超过16个小时。经过4个多月的跟踪监测,放飞的丹顶鹤完全适应了野外环境,成功地存活了下来。他内心无比的欣喜,因为野外的丹顶鹤种群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渐渐壮大了。
即将离开保护区回北京了。他极目远望,那渐飞渐远的鹤群,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回想过往,他忽然不再因空旷的环境感到孤寂、不再因长久的守候感到枯燥、不再因时间的流逝感到蹉跎、不再因繁重的体力付出感到疲惫。野外保护是在不断尝试和付出中前行的。他的野外工作也将一直持续下去。当看到越来越多的濒危动物回归自然,他更深地感受了自己工作的价值。那就是,让更多地濒危动物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中,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们的名字刻在那冰冷的墓碑上。这也是动物园存在的价值,是每一名野生动物保护者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