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保卫和平坊


保卫和平坊Peace-Defending Arch.JPG

保卫和平坊坐落于中山公园南门内,是一座宽17米,高10.9米,四柱三楼蓝琉璃瓦顶的青石牌坊。牌坊正中镌刻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镏金的大字,字迹遒劲凝重。碑坊原建在东单北大街北西总布胡同西口外的大街上,原名叫“克林德碑”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了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八国联军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1900年6月17日,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大沽口炮台后,清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宣布与各国宣战,限24小时之内交战国一切人员均须离京。6月20日晨,德国公使克林德无视清政府的照会,乘轿去清总理衙门,当行至东单牌楼以北时,遇到神机营章京恩海率人巡街发生冲突,见洋人轿来即令其返回,克林德恼羞成怒向巡街人员开枪,恩海随即开枪击毙克林德。

       克林德之死成为列强向清政府进行威胁、讹诈的借口,他们把此事列入《议和大纲》的补充条款,要挟清政府必须派一名亲王专使到德国,向德国皇帝当面道歉,还要在克林德被害处树立与其品位相当的铭志碑坊,碑上用拉丁、德、汉三种文字叙述中国皇帝对此事的“惋惜之意”。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对所提出条款一一照办。光绪二十七年七月(1901年8月)派醇亲王载沣等大臣,赴德国赔理道歉。北京当年6月至1903年初按德国要求,在东单北大街上建了与街同宽的这个石碑坊,这个石碑坊成为清政府丧权辱国的见证。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国成为战败国,中国是协约国中的战胜国。在协约国的提议下,北洋政府将碑坊移建到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内,改为“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碑额字为许宝蘅书写。左右石匾分别刻有移建时间,西边刻有公历“一千九百十九年三月十五日”,东边刻“中华民国八年三月十五日”。1919年3月2日动工,1920年竣工,7月4日举行落成礼。1952年,为了纪念在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将“协约公理战胜纪念”坊,更名为“保卫和平”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