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一径三百寺,唯有碧云称纤秾”——碧云寺的前世今生

   碧云寺位于北京西部香山脚下的聚宝山麓,寺院历史悠久,是一座具有近700年历史的古寺。寺院规模盛大,“碧云十景”享誉京城

1.jpg

相传碧云寺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而碧云寺真正的兴建则历经了元、明、清三个时期。

2.jpg

碧云寺水泉院元、明、清平面图

碧云寺始建于元宁宗至顺二年(1331),开国丞相耶律楚材的后裔耶律阿勒弥“舍宅为寺”,将府邸改建为一座供佛小舍,名为碧云庵,这便是碧云寺最初的雏形。尽管规模不大,但当时的碧云庵已经具有了“环峰叠翠”、“碧云香霭”、“曲径通幽”、“危桥跨涧”、“池泉印月”、“洞府藏春”、“修竹欺霜”、“乔松傲雪”、“奇桧连阶”、“楼台潇洒”等著名的碧云十景。

3.jpg

碧云寺样式雷图

时至明朝,两位权倾一时的大太监,于经和魏忠贤都看上了碧云寺这片风水宝地,想把这里当作养老之所和墓地,便分别于明正德九年(1514)和天启三年(1623),对碧云寺进行了两次扩建,使碧云寺成为北京最宏丽的寺院之一。可惜这两位大约是坏事做太多,佛祖也不愿保佑,俩人都没能活到寿终正寝,辛苦修建的寺庙自然也就无福消受了。

4.jpg

明碧云寺示意图

清初时期的碧云寺已是西郊名刹,康熙、雍正乃至各路官员名士纷纷来此游赏,但要说到对碧云寺的真爱,那还要数乾隆皇帝。清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亲自下旨,对碧云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不仅把寺院向西延伸扩大了一倍,在水泉院基础上加建了行宫院落,更是建造了金刚宝座塔和五百罗汉堂这两座寺中最主要的建筑。至此,碧云寺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寺院格局正式形成。

6.jpg

碧云寺罗汉堂

7_看图王(1).jpg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碧云寺依然是京西大庙,被视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场所。蒋介石、冯玉祥、蔡元培、熊希龄、陈毅等多位民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均与碧云寺关联。1925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平()逝世,陵榇迁至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保存。1929年,孙中山遗体迁往南京中山陵后,碧云寺设立了“孙中山纪念堂”和“孙中山先生衣冠冢”。自此之后,碧云寺就成为了各界人士拜谒孙中山先生的纪念地。

8.jpg

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9.jpg

孙中山纪念堂,设于普明妙觉殿

北平解放后,碧云寺由中央军委技术部管理使用。1952年,西山风景区管理所(现香山公园管理处)接管了碧云寺,并对寺内建筑设施进行了全面修复。1957年,碧云寺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列入北京市首批对台交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