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秘斋宫丨几经变动的天坛寝宫

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的斋宫寝宫,其实与天坛斋宫的落成时间相差了足足三百多年。历经三个世纪的王朝更迭,斋宫寝宫的诞生,就与清代帝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斋宫无梁殿照片

原本作为斋宫正殿的无梁殿,在明代及清前期时,一直承担着皇帝斋戒时安息之所的功能,既然已有了现成的斋居,又为何要另起炉灶呢?这一切正是从雍正帝开始的。

雍正帝为人谨慎,对于斋宿在远离紫禁城的斋宫疑虑重重,一怕宫中空虚,恐生哗变;二怕斋宫守卫不严,存在安全隐患。

然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斋戒乃国家礼制,不容轻忽,故而何处斋宿成了左右为难的一大难题。对此,雍正帝的解决办法便是在雍正九年(1731)时,于紫禁城中建了一座斋宫,每临祭期,他在宫中斋宫中斋宿三日。至此,斋宿由天坛斋宫移至大内。

自乾隆皇帝即位以来,时局基本平稳,制度日趋完善,而乾隆本人极为重视祭天大典,但斋宿大内又不符合相关礼制,所以乾隆在紫禁城斋宫斋宿六年后,决定修缮天坛斋宫。

乾隆八年(1743),工部遵旨修缮天坛斋宫,填斋宫内御河西侧一段拓建成寝宫。从此每到斋期,皇帝在紫禁城斋宫斋戒二日,祀前一日赴天坛斋宫,居于寝宫之中。

而斋宫正殿无梁殿,逐渐进行了功能转移,成为了皇帝会见阁僚及百官候驾之所。

乾隆时期的寝宫设寝殿、配殿、回廊及典守房、衣包房、点心房及茶果局等建筑。其中寝殿为寝宫正殿,南北次间是皇帝读书之所,梢间设卧榻,北梢间地下铺有火道熏炕,供皇帝冬日斋居时取暖之用,可谓设施齐备。

寝宫内部照片

然而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祀典前夕,寝宫不慎失火,延烧配殿以及廊庑。起火缘由便是因为熏炕所致,此后嘉庆皇帝下旨:所有坛庙禁用熏炕。故寝宫重建时不再设廊庑,左右配殿也一并停建,只是按旧制重建了寝殿,形成了寝宫现有格局。现如今故地重游时,还可在北梢间前檐处看到灶孔,此即为昔日熏炕遗迹。

1978年斋宫大修时,寝宫各建筑也全部被挑梁复缮。2007年,斋宫再次大修,寝殿重新布展,按照清同治十二年(1873)历史原状恢复,将昔日斋宫风华再现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