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佛香阁修复

         颐和园佛香阁,坐落在万寿山前山坡21米高的石台基上,阁高36.48米,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顶、覆黄绿琉璃瓦、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鎏金宝顶,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全园的主景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清朝后期至中华民国期间,因屡经战乱,颐和园长久失修,到北京解放时,佛香阁已是木架歪闪,外观残破不堪。
        解放以后,颐和园管理处多次对佛香阁进行修缮。1987年通过建筑普查,发现佛香阁木结构大部分松散损坏、花件缺损,首层地面砖踏损严重,有的已磨穿见土,砖缝也出现宽裂,因雨水渗入,檐柱根出现糟朽,并有下沉现象,基座石走闪移位,亟需整修。1988年7月,经颐和园管理处上报维修方案,市园林局批准,由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开始对建筑面积1464平方米的佛香阁进行大规模整修。施工中克服从山下往山上运输建筑材料等困难,于1989年9月13日竣工,总投资146万元。1989年10月2日,佛香阁正式向游人开放,成为1924年颐和园向社会开放以来,佛香阁的首次开放。游人可登楼到二、三层饱览颐和园及周边景区的湖光山色。根据市领导的指示精神,佛香阁一、二、三层基本按清宫档案记载布置陈设。三层天井井壁外环贴有8幅以天仙神女和知名阁、楼、塔为内容的壁画,室内陈展有建阁史料和颐和园四季景观图片;二层陈列清乾隆题写的《万寿山昆明湖记》碑文和拓片、玉佛及景泰蓝等陈设,收藏有耕织图史料等。一层移供一尊明代“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悬挂乾隆时期巨幅缂丝“三世佛”像。“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为明代万历二年(1574年)铸造,高5米、重5吨,铜胎鎏金,原供奉在西城弥陀寺大悲殿(北京鸭儿胡同小学分校),“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校教师陈长庚等不顾个人安危,将大佛完好地保护下来。1988年,按照市领导的指示,在副市长何鲁丽的协调下,经有关部门的配合,颐和园300多名职工克服困难,肩扛手推将万斤大佛迁移安装在佛香阁内,为颐和园增添了一景。
    (徐公明 徐冀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