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石评梅墓在陶然亭公园重建

        1987年3月25日,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将陶然亭公园内的高君宇烈士墓列为市级烈士纪念建筑物。高君宇是山西省静乐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1920年10月同李大钊、邓中夏一起成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赴苏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人民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回国后参加党的“二大”会议被选为中央委员,1923年参加党的“三大”,1924年参加国民党“二大”。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京的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25年3月因积劳成疾病逝,北京党组织将他安葬于陶然亭。石评梅是山西省平定县人,高君宇的女友,20世纪20年代著名女作家,积极参加爱国青年的进步活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写有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等作品,1928年病逝,亲友们按照她的遗愿,将其安葬在高君宇墓旁。1956年6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北京市城市规划总图时说:“陶然亭公园内的高君宇、石评梅墓,要妥善保护,革命与恋爱并不矛盾,留住它(指高君宇、石评梅墓)对青年人也有教育意义。”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君宇、石评梅墓遭到严重破坏,墓碑被推倒,墓地被拆除,遗骸被挖出。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委托邓颖超处理善后事宜。经与有关方面联系,将高君宇、石评梅遗骸送往八宝山殡仪馆保存,1971年4月火化;高君宇烈士的骨灰被保存在八宝山烈士灵堂,而石评梅的骨灰以“不符合条件的理由”被抛撒。
        1984年4月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根据周恩来的遗愿和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委托,由市文物局、园林局在原烈士墓地重建高君宇、石评梅墓。墓地背靠青山,面向湖水,围以虎皮石墓墙,花木环绕,庄严、肃穆。两块汉白玉墓碑下,深埋着高君宇烈士骨灰和石评梅的遗物。高君宇、石评梅墓于1984年4月竣工,4月4日举行了移灵安葬仪式。
         左碑正面镌刻“吾兄高君之墓”,碑座上刻有其胞弟高全德题写的高君宇事迹生平;侧面有一首引人注目的言志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为高君宇生前自题照片的一首诗,表达了他为理想而奋斗终身的崇高志向。右碑正面刻“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校女教员石评梅先生之墓”,碑座上刻有“春风青冢”4个篆字和石评梅的生平。
        1986年6月,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青年报社、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的团组织,在墓东侧建立了高2米的雕像,展示了高君宇、石评梅二人并肩而立、贯注前方的英姿。是年6月29日,共青团北京市委为雕像举行了落成典礼,中共北京市委和市园林局党委的负责人参加了典礼。
        1987年3月25日,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决定重修高君宇、马骏、赵登禹、佟麟阁“四烈士墓”,并将其作为北京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87年9月,北京市民政部门进园重修高君宇、石评梅墓。此次重修,墓地较原来稍有扩展,护栏比1984年重建时稍有加高,墓穴向北略有移动。重新复制了墓碑,新建了两座石碑,其中一块为高君宇烈士碑,正面刻“高君宇烈士墓”,落款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九月立”,背面刻有高君宇烈士生平,另一座为北京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上刻“北京市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高君宇烈士墓”,“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日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六月十四日公布,北京市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立”。
         高君宇烈士墓重修后,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许多青少年在烈士墓前宣誓,表示要学习高君宇崇高的革命精神。
    (杜锦 张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