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中山公园的兰花
朱德委员长不管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全国解放后的和平时期,他都喜欢兰花。对丁中国的兰花资源和“国兰”的发展,他更是关心备至,他存一首咏兰诗中写到:“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傍;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诗中表达了他对兰花的赞美和钟爱。兰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它淡雅的色姿,纯正的幽香,自古赞誉梅、兰、竹、菊为万花丛中“四君子”。
50年代后期,一个偶然的机会,北京中山公园从上海引进了一批品种优良的兰花,这事让朱德知道了,他老人家很快来到中山公园,直趋兰花圃。他细细观赏着每个品种,足足两个多小时后,带着满足的神情离去。临走前,他不断地嘱咐年轻的工人要养好这些兰花,要多向老师傅学习养好兰花的技术。这是朱德第一次来中山公园观赏兰花。此后,每当周末或假日,老人家常常来此观赏兰花。
中山公园初建兰花室时,大家觉得门额上应该有个名字,以标示这里是兰花展室,就让谁题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朱德委员长,可足又有些犹豫,他老人家年事已高,又国务繁忙,因为这点小事去打扰,总感到不妥。于是公园的同志先向朱德卫士长表达了公同的愿望,几天后,公同收到了朱德毛笔书写的几幅“兰室”的字幅,请中山公园从中选用。公园的同志们望着那厚重朴实的字体,倍感亲切。
朱德每次来看兰花都不断询问兰花的养护与生长情况,“换盆了没有?”, “用什么土壤,施什么肥?”还叮嘱工人说,兰花在北方栽培有一定的困难,温度不够,冬季寒冷。要有信心养好它,要知难而进。他常说兰花足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又是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要经常与外界交流栽培经验,交换品种。传统名贵的品种要保留好,野生品种还要不断地挖掘。他还建议向群众出售兰花,大盆的不好卖,可以栽成小盆的。冬季群众无处安放时,可以送回兰圃代为保存。要经常举办花展,让大家来观赏,为广大人民服务。还可以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围家经济建设。
每当朱德委员长要离京外出视察时,总要问中山公园有没有送给外省的兰花品种,临走时带去几盆,返京时也带回几盆,为各地兰圃穿针引线,传递交换,希望各地共同发展。
1963年,中日两国的友好使者日本知名人士松村谦三来中I国访问期间,到中山公园赏兰,他向朱德点名要了4个品种的兰花。回国以后,又回赠了几株日本兰。对这些充当美好使者的兰花,中山公同都非常精心地养护。如今,这两位令人尊敬的老人都已辞世,但记载友谊的兰花却依然年年芬芳,松村先生的长子每次来北京,从不忘记看看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兰花。
有一年,朱德兴致勃勃地来到中山公园,他一边观赏兰花,一边与园艺工人攀谈起来,他从四川青城山野生兰谈到西藏的“虎头兰”,从河南鸡公山的 “惠兰”谈到海南岛的“海燕齐飞”,愈谈兴致愈浓,临行前他邀请年轻技术员虞佩珍和老师傅储涨富随他同车前去中南海观看兰花。走进中南海花圃,这里的兰花品种丰富,有四川的“夏蕙”,广东的“墨兰”、“银边大贡”、贵州的野生兰、无锡的“春兰”——老人家如数家珍,指着这些心爱的兰花一一介绍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中山公园按照朱德的要求,曾多次派人到全国各地采集野生品种,一次,到广东东北部山区去采集野生兰花,沿着朱德指引的路径去寻找野生的兰花,终于满载而归,当朱德看到这些熟悉的兰花时,就向大家讲述起几十年前的往事。
在朱德的关怀下,中山公园先后共收集并养植了250个兰花品种,每年都举办春秋两次兰花展览,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把养兰当作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并可收到较好经济效益的事业。
1976年春节来临,与兰花结下几十年深厚友情的朱德委员长,手拄拐杖,同往常一样再次来到兰室赏兰,在公园领导陪同下,他围着长长的展台,一盆一盆地仔细地观赏,不时地提问,还说:“今年素心的品种多了。”技师回答:“是的,但也有梅瓣的。”技师举起两盆梅瓣兰花请老人家观赏。转完一圈后,提出看看其他花室。来到唐花坞观赏了温室内的花卉,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朱德所钟爱的兰花,至今仍然年年芬芳吐艳,香溢满园。
(虞佩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