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德和园整修开放

         德和园位于颐和园乐寿堂东面,是一组大型戏园式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十二月,光绪二十年(1894年)建成,共耗白银71万两。德和园的地基坐落在原清漪园怡春堂遗址的废墟上,全园占地面积3851平方米,为四进院落,以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是颐和园中具有构景、观景、演戏等实用功能的重要建筑。
         德和园内的大戏楼为3层,是清宫四大戏楼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修建的1 座。自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初三日开始,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十九日为止的13年中,德和园大戏楼共为慈禧上演过200余出不同剧目。一代京剧宗师谭鑫培、杨小楼等都曾在此处登台演戏,为京剧在清末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因此,德和园大戏楼又被称作京剧艺术成长的摇篮。
        1949年以后,德和园建筑群历年均有维护和修缮。1955年开始,大戏台后台改作展览使用。1968年至1969年,有关部门在德和园举办了革命样板戏泥塑展览。1976年,德和园戏台二层梁柱在大地震时拔榫,后院山墙酥散。1984年3月至9月,市园林局拨款32万元,由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施工,对德和园建筑群进行全面的整修油饰,颐乐殿在原有地仗上不砍活“见色走色、见金贴金”油饰彩画见新。所有建筑外檐上架彩画,贴赤金,罩漆。匾、联、额均贴库金。大戏台添配缺损瓦件,刷浆提色。木装修整修加固,墙面剔补见新等。
        德和园整修后,利用原有古建房屋及专有历史,以原状陈列和专题陈列的方式开辟为展区,1984年9月10日正式开放。其中大戏台和颐乐殿布置为原状陈列,扮戏楼陈列车舆、戏衣,东看戏廊布置为“慈禧生活用品展”,西看戏廊布置为“清代宫廷玻璃器皿展”,两廊展厅壁间陈列多幅慈禧在颐和园的生活照片。后院东、西配殿分别布置为帝后休息室,共陈列文物数百件。
       德和园是颐和园文物陈列及服务方式改革的试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恢复清代德和园大戏楼、颐乐殿慈禧观剧及庆善堂慈禧画像的环境;增加慈禧等人的模拟蜡像;由服务人员着女官、宫女、太监、侍卫等宫装,按照宫廷的生活方式为游人提供服务。
    (王彦玲 翟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