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亭公园华夏名亭园

        陶然亭公园华夏名亭园 1985年9月17日,北京市市长办公会议通过《关于陶然亭公园改建规划方案》,由此,陶然亭公园建设华夏名亭园、形成以亭取胜的名亭公园问题,被正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华夏名亭园位于陶然亭公园西湖西南角,占地面积10公顷,始建于1985 年,建成于1989年9月,历时4年,原址为西湖半园岛及其周围水域、云绘楼以西全部园地。施工中对20世纪50年代挖湖堆起的西山、西南山,迁地重建的云绘楼、清音阁,60年代建设的标本园,以及料场等山水地形、建筑、绿化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总体布局以中国园林中最具典型特色的建筑小品一亭为基本素材,仿建中国各地多处历史名亭,形成名亭荟萃、各自独立的集锦式亭园。主要景观为:
        独醒亭,以湖南汨罗县玉笥山屈子祠前的独醒亭为原型,以1:1的比例仿建。亭呈六面形,周边有靠椅,天花藻井雕龙精细。亭上的两块额匾,为茅盾、赵朴初所题。亭前溪流环绕,在山脉、溪流间刻有“颂桔抒怀”、“治国安邦”、 “被害流放”、“汨罗殉国”4幅摩崖石刻。亭东有彩釉瓷砖镶嵌的大幅《桔颂》壁画。亭北有象征“汨罗江水”的小溪流,溪畔有屈原雕像。亭前有仿建题记石刻。
         兰亭、鹅池碑亭,原型为浙江省绍兴市城郊兰亭公园内的兰亭、鹅池碑亭。两亭造形各异,兰亭为方亭,鹅池为三角亭。二亭均与有“书圣”之称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密切关系。仿建的兰亭前铺黑白石子相间组成的兰花图案,为应兰亭雅集、临流觞泳之典,亭前布置清流萦绕的曲折小溪,游人可列坐其间,仿效前贤流觞曲水,领略兰亭修禊之古韵。为点明其意境,集王羲之“流觞曲水”字刻于石上,并于溪流两侧广植竹木,仿建右军祠中墨池于兰亭后,并取墨池亭名“墨华”二字,刻于岸边山石上。还刻有清乾隆皇帝赞王羲之诗《游兰亭即事》,以及历代名书法家临摹或书写的《兰亭集序》拓本。墨池后面建绍兴地区民居风格的房舍3间,名“群贤毕至”馆,馆中陈列并销售有关兰亭石刻、书贴、拓片及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鹅池碑亭内置镌刻有“鹅池”二字的石碑一方,亭前置形状自然的小池塘,有白鹅嬉游于其中,生机盎然。鹅池碑亭造型轻盈灵秀,伫立于鹅池边,恍若惊鸿照影。
        醉翁亭,仿建于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因欧阳修散文名篇《醉翁亭记》而传名。仿建的醉翁亭与原亭无异,四角歇山顶,大檐细柱,有展翅欲飞之势。亭内有靠椅,两边各设小酒桌,以激发人们对欧阳修在亭上与朋友谈诗论文、饮酒赏景的联想。亭前右方,斜立巨石1块,上刻“醉翁亭”3个篆字。亭对面山壁间,嵌有欧(阳修)文苏(轼)书、被世人誉为“双绝”的《醉翁亭记》石刻。亭左前方的山壁上刻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名句。亭后侧布置山石流泉,以显现《醉翁亭记》“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的情景。
        浸月亭,仿建于江西九江甘棠湖的浸月亭,为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而建,亭名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句。仿建的浸月亭根据《琵琶行》诗的环境设计,六角形的古亭在离开湖岸不远处临水而立,岸边离亭近处,立一琵琶形巨石,上刻《琵琶行》诗文。沿岸广植碧桃,在碧桃丛的一块粉红色石上刻有白居易咏大林寺桃花七绝一首。碧桃林外,布置有起伏的长形土丘,上面长满了茸茸绿草,其形状恰如一个硕大无比、碧玉雕成的巨形琵琶,名为“琵琶峰”。
        吹台亭,仿建于江苏扬州瘦西湖的吹台亭,为南北朝时宋相徐湛所建。仿建的吹台亭位于华夏名亭园东界以北,以长堤引入湖中,临水而建,兼有南北园林建筑的特色,意在以此亭为中介,起到南北园林建筑的过渡作用。亭为方形,有圆洞口 3个,其东南方为云绘楼,西南方为醉翁亭,东北方为公园东北山上的瑞象亭。沿堤植河柳,酷似瘦西湖吹台亭的原貌。
        二泉亭,仿建于江苏无锡惠山公园,原为宋高宗赵构南渡时所建。仿建的二泉亭屋顶造形丰富,上有双龙戏珠,亭内有两眼泉口,配置不同的石雕井栏。亭前有长方形仿明代石雕螭首水池。
        沧浪亭,仿建于江苏苏州沧浪亭公园内的沧浪亭,始创于唐代末期,为吴越广陵王钱元潦的花园。仿建后的沧浪亭位于陶然亭湖西岸的小山上,周围林木苍蔚、湖水浩渺,颇得崇阜广水之趣,与苏州沧浪亭环境相似。亭为四面形,石梁石柱,歇山顶,古拙典雅;天花藻井雕龙精美。亭柱为清代学者俞樾手书集句联语“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集欧阳修句,下联集苏舜钦旬。
        少陵草堂碑亭,仿建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浣花溪杜甫草堂内的建筑,原建于清雍正年间,亭内有雍正弟果亲王允礼所题“少陵草堂”碑,为保护此碑而建亭其上。仿建的草堂碑亭位于陶然亭公园标本园内,溪流环绕,翠竹掩映,宛如浣花溪畔。亭前山石上刻有近代画家蒋兆和所画杜甫像,并另立近代书法家沈伊默所书杜甫七律诗《卜居》石刻。亭内仿刻“少陵草堂”碑。
        百坡亭,仿建于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内建筑,始建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为四川眉州太守魏了翁所建,原亭位于眉州城内环湖中,后湖、亭均不复存在。1928年,在三苏祠瑞莲池上重建。华夏名亭园内仿建的百坡亭与浸月亭对景,为一组桥亭建筑。横跨东西两岸的桥亭将一湾湖水切割为半月形,两侧种植荷花,以再现 “瑞莲”的意境。亭南岸取湖北黄州文赤壁的特色布置山石,并将苏轼手书《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梅花图》刻于石上,供游人欣赏。
        谪仙亭由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设计,为半壁亭,与少陵草堂亭相对。
        此外,华夏名亭园建设还保留了20世纪50年代从中南海迁移到园内的云绘楼、清音阁,新建了一览亭,在华夏名亭园北门廊檐下悬羊达之书篆字“华夏名亭园”额,壁上嵌有“华夏名亭园记”,东门嵌启功书“华夏名亭园”门额。1989 年华夏名亭园工程荣获全国设计金奖。
    (王 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