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万寿山绿化改造
1991年,颐和园管理处根据全园总体规划,组织有关专家和科研人员对颐和园的园林风格、植物群落、植物种类以及栽植方法等进行综合研究。经过充分的调研、查阅史料及专家论证,得出结论: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主体的植物群落布局,继承了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融人工匠意与自然造化于一体”的思想体系,最大限度体现了“康乾”以来在园林植物配置和造景中“嘉则收之,俗则摒之”的典型要求,并赋予植物群落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及道德寓意,是中国古典园林绿化布局手法的典型代表。经过240多年风雨沧桑之后,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中心的绿化布局原貌和植物造景手法已模糊不清,变得杂芜滋蔓、沟壑纵横。
1991年11月开始至1994年3月,为彻底根治历史遗留的痼疾,恢复颐和园万寿山清漪园时期的植物布局原貌,维护万寿山与昆明湖之间平衡的生态环境,达到山清水秀、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颐和园自筹百万资金,在园长王仁凯的设计组织下,用了3年时间对园内植物进行历史上继乾隆种植、光绪补植后的第三次大规模调整和绿化改造,在完整保护、恢复颐和园皇家园林风貌的前提下,共调整、种植树木12.6万余株,其中大型常绿乔木13840株、落叶乔木2320株,铺草坪30万平方米,栽植大量花灌木、攀缘类、竹类等植物,突出了皇家园林山青水碧、松柏常青、旷远舒展的园林意境,基本再现了清漪园与颐和园两个时期的植物群落风貌,被誉为是造福子孙、荫及后人的重大举措。
万寿山绿化改造工程,注重调整绿化布局空间、时间及植物群落结构,运用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征,利用其组合后的效果和气氛,既遵从古人立意,又有发展地塑造出颐和园整体美感。工程首先利用冬季进行大树移植,清除杂芜野灌,将被破坏了的山体恢复到清漪园时期的山形地貌,重点保护古树名木。然后根据造园要求,在万寿山地区栽种高4米以上的松柏,保持乾隆时期“前山柏、后山松”的风格,突出植物造景的气势与神韵;调整山上山下花木布局,保留中御路上成景的山桃林及成行的连翘路、丁香路,清除大量影响景观的杂树,使其与原有绿化布局相协调。在宜芸馆改植青桐、玉兰,乐寿堂花台恢复翠柏等都遵循了原有布局。环湖地区以植4米高的垂柳为主景,保持了昆明湖的原有特色。东堤、团城湖西岸、藻鉴堂与畅观堂等处栽种体型较大、树冠优美的松柏树,与万寿山植物群落相呼应,丰富了园内景观层次。为控制水土流失,结合“黄土不露天”工程,对万寿山全山及园西部采用直播草种方法铺种草坪,使以古松柏为主景的万寿山绿化进入植物生态和景观效果的良性循环。调整后的植物群落结构为:前山以常绿松柏树、阔叶树、栾树形成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叶纯林;后山松堂以东分为3块:第一,以黄栌、山桃为主;其次,老沟地区为桧柏树;再次,中御路以北,形成针叶、阔叶混交林群落,阔叶树主要是元宝枫、刺槐和白蜡。松堂以西,植以柏树为主的纯林;丁香路往东,是松、柏树林及桃树构成的混交林;中御路以北及苏州街以东,保持松、槲混交林,并有栾树、黄栌、丁香等阔叶树种。后湖北岸是以栾树和杨树为主构成的混交林。西堤植物以桃柳树为主。湖中水生植物以荷花为主。半壁桥向北以路为界,西侧以松柏为主,与桥西北面的德兴殿古建筑相融;东侧以草坪为主,点缀多种名贵花灌木,与原有植物形成疏林草坪效果,山上以松竹为主,衬托东南面的智慧海景区。
通过绿化调整,园内整个布局高低错落有致,还改造了万寿山因诸多原因形成的水平条、“梯田”等地貌,再现了古人造园的立意和景观画面,对颐和园的山形水系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市政府顾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在考察颐和园后撰文:“颐和园是在清漪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作为自然山水宫苑的颐和园,维持万寿山和昆明湖之间的健全生态环境……绿化调整后的颐和园变化既大而又整旧如旧,忠实于颐和园的原设计意图,更好的重视了古园风采。”园林专家还称赞调整后的颐和园植物景观是“扶本正源、古园逢春”。
(翟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