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斋宫恢复原貌
天坛斋宫恢复原貌斋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在天坛祭祀前用于斋戒居住的专用皇宫,占地4万平方米,建筑平面为中轴对称布置,共有殿房60余间。其外城有钟楼1座。内外宫墙入口建有10个券门、10座石桥,建筑独特环境幽雅。解放以后,斋宫先后被用作办公、仓库、托儿所、车库并租给回收公司展销部使用。20世纪 70年代大修后,又租给懋隆商店用于营业。
1986年,天坛总体规划思想确立,以恢复历史原貌为重点,逐步恢复内坛的古坛神韵,突出外坛的公园功能,使天坛成为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公园。同时,将占用斋宫的驻园单位迁出,恢复其原貌。1989年向游人开放。各殿除有文字说明外,还培训10余名解说员,进行现场讲解,为游人了解天坛历史、祭天内容以及古乐提供方便。
斋宫内的无梁殿,正间按历史原貌布置,殿内正中布置原陈设一硬木屏风宝座,宝座上端坐身着黄色朝袍的清乾隆皇帝蜡像。殿内后壁高悬乾隆御笔 “钦若昊天”4字。左右次间,分别陈列祭祀配位及祭器、乐器,利用墙面介绍天坛历史和祭祀所用“中和韶乐”以及祭天大典盛况。无梁殿外正面悬挂墨地金书“敬天”巨匾。寝殿,即皇帝卧室和起居室,5间,分别以装拆隔扇和栏杆罩相隔,正间设屏风、宝座床。南、北次间分别为御书房和休息室,设龙书案、龙榻及文房四宝,壁上悬联对。寝殿的南北尽端间为卧房,设有龙床;北间为冬季祈谷、祭天所用。
(郭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