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建成西华艺楼
西华艺楼坐落在北海公园西岸,是在原儿童乐园文艺厅旧址上改建的一组仿古典园林风格的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
据史料记载,北海西岸地区是阐福寺通往阳泽门的狭长道路,原无景点建筑,只有清光绪年问建设的一条小火车铁路。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北平分会医院借用阳泽门内及北海西岸行道。1949年接管北海公园时,阳泽门至西岸水西门地区未对游人开放,仍被北京红十字会结核病医院占用,医院门诊部设在北京图书馆北墙迤北的7间房屋内。1956年,北郊新院建成后,该院从北海迁出,将该地区所有房屋建筑退还北海公园管理处。经修缮,1957 年5月,北海西岸和阳泽门同时对游人开放,并将收回的房屋改建为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开辟场所,内设各种棋类、球类和室内体育活动设施,并设有一座名为“文化厅”的小型演出厅。1958年6 月,北海西岸北部的两座院子与北海公园隔开,拨给中央单位使用。该单位修建了1座儿童蘑菇池,作为对北海公园的补偿。
1971年,北海公园停止对外开放,西岸风景区的3个院落均被中南海“五一九”工程指挥部借用。由于“五一九”工程施工,北海西岸风景区的道路、房屋建筑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严重影响了北海公园风景区的园容和绿化,文化厅也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因此,“五一九”工程指挥部决定给北海公园提供补偿费用,调拨建筑材料,由公园自行施工翻建文化厅。
1978年,北海公园重新开放,为了方便游人通行,缓解游人拥挤,为北海西岸增添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公园决定利用“五一九”工程赔偿款,在拆除文化厅和蘑菇池的旧址上修建1座中等规模的影剧院。由市园林局规划设计院设计建筑方案,采取民族风格与古典园林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建筑面积为2330平方米,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需用资金112.14万元。该项工程于 1980年开始施工,后因压缩基本建设而暂停施工。
1982年,在北京市开展的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中央领导在北海西岸清扫垃圾和搬运堆物堆料,发现影剧院的半截子工程,建议北京市给予补贴恢复施工。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1983年开始恢复工程。由北京市园林设计所设计,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施工,1986年12月竣工,工程总投资167万元,由于改变设计和用途,造价提高,原“五一九”工程补偿款不够使用,复工时即改为基建投资。由于社会需求发生变化,对原设计及用途重新作了论证,最后决定改变用途。经过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将原计划建造的影剧院厅改为两层多功能厅,设报告厅、综合活动厅、习作厅,增加地下室及卫生间等。附属用房有外门厅、管理房、配电室、空调室、库房、亭、游廊等。建筑形式及色调尽量与北海原有古建筑相协调,全部用蓝(灰)砖墙面,女儿墙上作冰盘檐,上覆布筒瓦并调脊,整个地面为现制水磨石。为解决两层建筑体型高大的矛盾,在位于东立面的正面拉出一段距离,修建1座三开间的歇山顶门厅,往南以游廊与南端的四角攒尖方亭、主门厅、报告厅、管理房相连接。管理房南院墙留有圆光(月光)门,与后院隔开。后院为配电室、空调室。为了防备突发事故,便于疏散人员,西侧作金属楼梯。北立面增加1座三开间高台门厅。整组建筑既保持其外观的古朴典雅、富有层次,体量又不显庞大,具有很浓厚的古典园林建筑气氛。
两层多功能厅建成后,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将其定名为“西华艺楼”,匾额由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1987年10月10日正式对游人开放。常年经营舞厅和台球等娱乐项目,为公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998年8月,西华艺楼改为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办公楼。
(袁世文 白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