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道院的由来

刘多生是慈禧太后的二总管,同治十年(1871年)曾拜白云观张宗璿(号耕云)为师,法名刘诚印,道名素云道人。以后和高云溪同为白云观第二十代方丈。刘多生为扩大道教的声誉,先后捐募白银21000多两,在白云观传戒3次,受戒者达1100人。不少宫里太监都参加受戒。刘诚印是安得海、李莲英、崔玉贵三大太监的师傅。

紫竹院为万寿寺的下院,而到了光绪年间,万寿寺方丈却称“因下院众多,势难兼顾”,于是与广化寺魁一和尚商量,本着“勿论僧道士庶,永助其修”的宗旨,当即与白云观方丈高云溪、监院姚霭云羽士商酌,二人推荐“刘素云者,修建庙宇,济危救困,不可枚举。至于舍药施茶乃其余事可推谓,功德之主也。其人生而聪慧,长而博学,言行忠信,作事仁慈,忠孝耿耿,儒道兼优,乐善好施,可谓首屈一指。因而德果和尚笃慕善缘,愿将此庙奉送与刘素云羽士永为燓修之住持之所也。”刘多生见庙年久废弛,殿宇倾塌,便发愿重修,新修殿宇有:大殿30间,东西耳殿各3间,东西客堂各3间,司房3间,华祖殿3间,灵宫殿3间,南客堂6间,三清殿3间,东西静堂各3间,报恩楼9间。

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紫竹院碑记》载“城之西数里长河地方有古刹紫竹院者,乃万寿寺之下院也”“夫紫竹院乃观音大士之行宫也”。碑文称“大兴土木之二三载有余,焕然一新,更名为福荫紫竹道院”。从此,乾隆年间的“紫竹禅院”改为“紫竹道院”。刘多生在修福荫紫竹道院时,动用了玉泉山水,犯了大忌,慈禧传话将刘多生发往盛京(今沈阳)看守陵墓。刘多生已到朝阳门外东岳庙暫息,经李莲英在慈禧面前求情,又把刘多生请回。(徐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