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石砚台:大汉文房的千年遗存


编者按

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密使,它们没有史书的工整笔墨,却用裂痕、锈迹与磨损,刻录下比文字更真实的呼吸——那是市井商贩的吆喝,是渔阳突骑的“心跳”。从路县故城的神秘陶罐到山云纹瓦当,从戳印“亭”字的陶罐到井边的喧嚣,我们于泥与火、铁与金的凝结处,探寻文明的密码。请随我们一同拂去千年尘埃,在岁月的凝结中,聆听文明的低语。

聆听旧物故事



路县




石砚台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汉砚以温润坚实的质地

承载着文脉的薪火相传

那些盖纽的飞龙纹路

砚面的平整肌理

既是匠人对器用的精心打磨

更是汉代儒雅雄浑的文化印记



石砚台"生平简历"


文物名称:


石砚台


出土地点:


路县故城城址周边墓葬区


展示点位:


"千年之城-路县故城遗址历史文化展"陈列展厅第二版块"由路而潞 传承延续"



文物特征与价值

石砚台出土于路县故城城址周边墓葬区,年代为东汉。表面灰色,质地坚硬,由砚盖、研石、砚座三部分组成。砚盖雕刻飞龙,龙头向心形成盖钮;砚石为石钮状;砚座底部下弧,砚面平整,有等距离的三足以承砚体。在盖底面与盖纽对应处,刻有一个略大于研石的圆形凹槽,研石恰好藏于其中。这是汉代书写工具中的必备用品。



砚的基本介绍

砚,亦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调色的用具。汉代刘熙《释名》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砚与笔、墨、纸并为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砚,通常所用材质坚固,与笔、墨、纸相比更易于长久保存,即使逾千年之久仍能流传于世。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砚的雏形便已出现。



汉砚的特点

两汉时期,砚的使用较为普遍。初期的砚,形制粗朴,无雕刻纹饰,也没用特定的制作材料。由于使用的都是天然墨或半天然墨,质地坚硬,一般都配有研磨用的研石或研杵,将墨研碎溶于水中。除了研墨外,还用以研磨其他颜料,其中有些还是用来研磨化妆黛粉之用。到东汉时以松烟为主的人工墨出现,墨可以在砚上直接研磨,研石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汉代的砚已经从原始的研磨器发展成了精美的文房用具。砚上出现了雕刻,并配有砚盖,有些砚还带足。汉代的砚用材广泛,种类较多,有石砚、陶砚、漆木砚等,其制作工艺不尽相同,各具特色。

石砚是汉代砚的主流,许慎《说文解字》云:“砚,石滑也。”石材选用较为随意,有板页岩、鹅卵石、砂岩、石灰岩、滑石、大理石等多种,其中以板页岩、鹅卵石为多。砚的造型,通常为圆形和长方形。圆形石砚,较早的多为鹅卵石制作,研磨面通常都比较光滑。石砚主要以线刻、浮雕、圆雕等技艺进行加工。线刻,是在石砚上以线条形式刻画图形的工艺。浮雕,是在石砚上雕刻出凹凸有致的图形,其艺术手法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圆雕,亦称立体雕,可从多角度欣赏。在一些砚盖等部分即使用圆雕的技法。

根据考古资料看,汉代的砚在取材上,从早期的就地取材,随形而用,无雕刻纹饰的原始砚,渐渐出现了多种材质,且制作精美,注重装饰的砚,开创了砚台制作的艺术风尚。在使用上,从砚和研石配套使用,到逐步淘汰研石,直接用人工墨在砚上研磨。在功用上,从多种研磨功能转向专供书写的文房用具,完成了由研磨器到书写砚的转变。总之,汉代是我国古代制砚、用砚的重要转折时期,为以后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石质凝实的汉砚之上

三足稳稳承托着千年文心

线刻的流畅、浮雕的凹凸

藏于盖底的研石凹槽

既是对书写工具的巧思适配

更是大汉气象里的务实与风雅


参考文献:

1、《秦汉器物文化拾英》,曾维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石|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