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
“长河·紫竹院——历史文化展”于6月1日在紫竹院行宫正式向游客开放。此次展览共开辟6个展厅,展示面积600余平米。此项展览于11月底结束。
以公园免票开放10周年为契机,首次系统梳理、全面展示长河与紫竹院的历史渊源,地域发展脉络。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长河发展变化,另一条是紫竹院历史文化及发展。通过展板、电视墙、实物、模型等形式,展出双林寺塔模型、仿明清玉片、仿旧奏折、崇庆太后万寿图局部、记载与紫竹院有关的光绪起居注及申报等展品。
历史上紫竹院的发展变化与长河有着密切关联。长河,从元朝开始修建至今,在城池布局、漕运、水利、城市用水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京城重要的一条文化水线,清朝更是皇家御用的河道。在紫竹院湖一带设广源闸调节水位,船不能直接通过,需要在此藏舟换船。因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水系状况,紫竹院湖成为设坞藏舟、过闸换船的理想之所。伴随着皇帝沿长河到西郊皇家园林的次数增多,长河两岸服务于皇室的寺院、园林景观等增多,乾隆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长河如同玉带,串联着50余座寺院景观,紫竹院就是其中一颗“卓然立世,光华难隐”的明珠。
历史上的紫竹院有着“远山近水、塔影桥衍、荷塘鸟语、夹岸高柳”的胜景,具有“千年风景,百年竹韵,皇家禅院,人间福地”的美誉。500年来,伴随着从禅院到福荫紫竹院道院的数次变迁、修建,其意境渐次由“古寺境幽僻,小憩揽清趣”,到“山断溪曲通,林开塔半露。残荷尚有花,寒节未成絮”,如今成为“西风送晚凉,炎歊喜渐去”幽静之所。
公园南门内,曾经矗立一座密檐实心的砖塔——双林寺塔,为万历朝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督建万寿寺时,为自己营造的墓地,冯保号双林,双林寺由此得名。砖塔为密檐、实心、七层,1975年因塔身出现裂隙,为保证游人安全,将其拆除。双林寺塔曾是紫竹院公园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目前,公园已启动“双林寺塔遗址保护工程”,遗址考古发掘、地质勘探、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专家论证工作已初步完成。
另外五个展厅,围绕福荫紫竹院历史,展出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首席法律顾问、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法律顾问——钱卫清先生,资深媒体人、古文字学家、收藏家——曾力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当代书画研究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丁连义先生,三位文化大家鼎力支持,提供的佛像艺术收藏品等136件/组,书写的禅诗·书法·竹画艺术作品90余幅。
其中位于行宫静逸斋展厅的展览是以钱卫清书法创作曾力原创禅诗的形式,传承中华文化、致敬紫竹禅院历史、丰富大众文化生活的创新专题展。充分体现了钱卫清先生行书书法和草书书法作品的创作风格,书写线条流畅、行笔工整飘逸、全篇气韵生动,反映了书写者扎实的书法功底和深厚人文造诣。
位于栖筠斋展厅的展览是丁连义先生的书画作品,其作品屡获奖项,在花鸟、人物、书法、壁画、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本次展览主要是以竹为主的水墨画,其绘画不守成规,力创新意,立足于传统笔墨的表现功能,又充分展示现代艺术的个性化特色。
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
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
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
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
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
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
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
游福荫紫竹院,品长河文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