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市属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
市属11家公园及中国园林博物馆端午假期三天举办“端阳思贤”主题游园会,其中“端午节俗体验、公园文化展览、赏花绿色消夏”三大类25项游园活动,累计接待游客量120万人次,较往年持平。
其中,接待量前三名的公园分别是:颐和园20万人次,天坛17.2万人次,北海16.9万人次。陶然亭、紫竹院等公园游客量有所增长,累计达到13万人次。游客量增幅较大的是北京植物园、陶然亭和北海公园,增幅在10%以上。假期里,最大在园游客量人数出现在午后时段。
假期三天,各大公园主要门区、景区扩容措施有效,游园舒适度总体较好。市属11家公园及园博馆提供指路答疑、志愿讲解、帮扶老幼等非紧急救助服务共计12万件。
小长假第三天是文化遗产日,走进北京历史名园,在游园中与文化遗产朝夕相伴。
市属11家公园都是北京历史名园,是中国传统园林之典范和宝库,各大公园里文化遗产景区、展览、活动,早已融入游客市民的生活之中,并不断创造和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价值。特别是今年端午假期,将园林文化、生态文明同端午节民俗融合,是一次文化遗产生动的传承展现。
市属各公园打造节日传统文化展示平台,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今年端午假期,市属各大公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俗互动展示活动,通过不同形式吸引大小游客参与活动,在“我们的节日·端午”公园已成为传播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技艺的课堂。
特别是在挖掘展示上颇具亮点,陶然亭公园充分利用园内独醒亭景区,在屈原雕像开展祭屈原仪式;天坛公园也还原了清代端午游天坛“摸壁睹墅”的皇家坛庙特有民俗。
陶然亭公园“陶然端午文化节”已成为京城端午民俗传承品牌活动,祭屈原、赛龙舟及多项民俗技艺展示活动吸引游客市民;中国园林博物馆既有“端午话非遗”民俗讲座,还邀请游客一起学习制作端午节民俗配饰“五彩缯”;颐和园邀请游客手工制作端午五彩香包;天坛公园里“摸壁睹墅”,了解传统习俗;北京植物园也精心准备了戴香包、种瓜果活动;玉渊潭公园则开展包粽子大赛,还从端午植物入手,普及端午知识。寓教于乐中拉近游客市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丰富展览精心展示历史文化
端午假期,除了丰富的主题游园活动外,市属公园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内“文物展、文化展、历史展、红色展”等不同类型的文化展览通过文物展陈、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宣传深厚历史文化,同样为游客市民带来一个文化假期。
中国文化遗产日,各文化展较平日接待游客更多。假期三天,颐和园文昌院累计接待了1.5万人次;有6300余名游客通过提前预约或现场凭证件换票参观了天坛文物展;景山公园历史文化展,也吸引近4000名游客领票参观。同样,颐和园《海上翰墨——豫园馆藏海派书画名家作品展》、北海公园《北海御苑建园850周年回顾展》、紫竹院公园《长河 紫竹院历史文化展》、陶然亭公园《红色梦慈悲庵革命史迹展》和《中国亭文化展》等特色文化展也吸引不少游客。
科技手段助历史名园文化遗产传承与宣传
如今,新时代、新手段为文化遗产增添活动,与游客更近一步距离。游客可以通过颐和园官方导览APP提供的游览线路推荐、百余处景点语音解说、交通查询和GPS定位等功能,畅游颐和园。天坛公园开通了文物展网络预约服务,更加便利。到北海公园泛舟太液池时,游客通过游船电子票务系统扫描二维码票卡方式进行购票、退票,更加快捷的同时,还能直观得到游玩时间、费用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