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式公园涵养生态城市
今夏雨水频频,平均两天就有一场,市属各公园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汇集“天上水”,公园中的雨水利用量显著提升。
在去年12项市属公园节水节能改造工作的基础上,今年,陶然亭、颐和园、香山、动物园、紫竹院公园共开展6个项目的节水节能改造工程,促进生态水资源在公园中的循环利用,使园内自然的生态环境效益愈发呈现,实现绿色科技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5年,市属11家公园节水节能工作改造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绿地改造3.2万平方米,土壤改良7000方,栽植乔灌木1200余株,铺植地被10200平方米,铺设输水管道8300延长米,安装快速取水阀411座、泄水井64座、电磁阀122个、喷头700个。形成了“湖面蓄水、绿地集水、路面渗水、植物节水”的公园生态综合“水系”,不仅能够快速有效的“排水”——避免产生积水,保护游客、文物建筑安全,同时“用水”——回补地下,涵养水源,并用于植物灌溉.
目前,北京市属11家公园共有绿化覆盖面积1020公顷,水域面积368.3公顷,节水灌溉面积超过80%,其中智能化灌溉近141.3公顷,透水铺装面积达到57公顷。
另一方面增加可利用水源总量,参与城市再生水水网规划,将城市再生水水网接入公园,已经在陶然亭公园、北京动物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结合近年来园内集水节水的改造项目,采用智能化的灌溉模式,截至八月底,市属11家公园的雨洪利用量已达去年总量,预计将突破400万立方米。河湖体系、园林绿地和透水铺装成为了公园集水“大海绵”,既收集自然雨水,同时涵养水源,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公园集水三部曲——
一是疏。合理利用公园内的河湖水域,梳理河道、清淤防洪、整堤护岸,促进雨水的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为了留住“天上水”同时减少水土流失,颐和园修葺了年久失修的排水道。台阶两侧及陡坡处被安置了山石,用来缓冲水流与分流。这些山石堆砌时按照《园冶》中的“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原则,周围陪衬以迎春、沙地柏、平枝荀子等小灌木,与万寿山的整体景观效果浑然一体;北京植物园、香山、天坛等公园设置蓄水池收集雨水,用于回灌绿地。
二是渗。充分利用公园内原有的坑塘、湿地、沟渠,采用绿地缓坡、垫高道路等形式,为雨水的自然渗透与地下水的补给、减少径流留足相应的透水空间,使公园里所有的雨水都能成为有效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加大自然力量的渗水、排水能力。
下凹式绿地和沉槽式园林景观是利用地形设计达到绿地节水、土壤蓄水的“健康方法”。在玉渊潭公园,除了大面积的河湖扮演了重要的“防洪调蓄”角色,成为城市调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湖绿地景区地形地势的堆造不仅有利于雨水的收集与利用,还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回灌并加以利用。
三是透。提升公园在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天气等方面的“弹性”。近三年来,市属11家公园共升级改造绿地近190万平方米,集渗水、集水、净水和节水功能于一身的“生态型透水铺装”得以广泛应用。比如:在小游园或绿地中,多采用鹅卵石、碎石铺装。下雨后,经透水层集蓄下来的雨水能够慢慢蒸发出来,释放到空气中滋养绿色植物,也能够大大减少公园的绿化用水。公园绿地中的道路与疏散广场“透水铺装率”已经达到100%。
借鉴古代科学的集水思想,颐和园为古树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澹宁堂附近的10株古油松采用了“集水法”,在树冠投影范围内覆盖直径20厘米左右的碎石,利用石头之间的缝隙组成渗水网络,提高古树根部土壤的透气性,收集雨水,涵养古树。
中山公园铺设了透水铺装8415平方米,其中改造公园古树下透水铺装2100平方米,采用透气垫层,透水砖并磨成倒梯形,确保雨水能尽快下渗,涵养水资源。
公园节水有妙招——
市公园管理中心为了推进节水型园林建设,保护北京市属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使公园中的水体、建筑、植物、动物发挥更加平衡、更加自然的生态效用,在香山、北京植物园、天坛等公园建立了不同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升级喷灌设施,更新给水管线,逐年扩大集蓄雨水的灌溉面积,浅浇勤灌,达到节约水资源目的,同时也减少运行维护成本。
一是灌溉设施升级。
公园绿地通过喷灌、滴灌、微喷、渗灌等多种方式,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比如:在集中连片、面积较大的绿地采用喷灌方式,在较小的种植区采用滴灌、微喷等方式,同时兼顾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今年,北京动物园进行长河北喷灌系统改造、大熊猫馆周边绿地及兽舍喷灌系统改造工程,新增喷灌面积约2.7万平方米。改造完工后,不仅降低兽舍温度,增加动物福利,还能提高绿地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植物生长环境、实现节水型园林绿化建设。
陶然亭公园将对水月松涛景区约1.8万平方米的山地进行高喷设施安装,铺设高喷管道,安装高喷喷枪,起到防火、降尘、清洗叶面,确保山上树木灌溉需求,使树木得以良好生长。
二是节水植物调整。
在市属公园景观提升与改造工程中,已经逐步控制冷季型草坪的配置比例,雨养型绿地是“海绵”,再用生物学特性优良的乡土植物和耐旱的园林观赏植物搭建复层植物群落,即节水型乔灌草配置模式:以乔灌木为主体,将需水量相似的地被植物分群配置,既可以延续公园的景观意境,又为“绿地海绵”增添了“锁水”保障。
天坛公园具备广袤的林地和植被,有树木4万余株,百年古树就有3500余株,大部分为柏树。植被有二月兰、紫花地丁、苦荬菜等,其中二月兰野生繁衍结合人工干预后面积达到30万平米。这些植物天然适应北方气候,本身不仅不需要消耗过多的水,到了夏季降水集中期,植物的根系如同庞大的海绵,吸收并存储大量降水,让宝贵的降水留下来。
三是土壤蓄水保墒。
科学研究表明,林地、绿地的集雨能力非同一般,而绿地内的裸露区域(如树埯),市属公园也会通过增加碎木片、树皮、卵石等覆盖物的形式,起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作用,兼具节水功能和景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