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动物园|冰上的天鹅真的不冷吗?
“天鹅为什么总在冰上卧着?它们不冷吗?”进入冬天,来北京动物园水禽湖看天鹅的游客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很多热心游客以为天鹅是被冻在冰上了,还会帮忙拨打园区服务电话寻求帮助,甚至于报警求助。但是,在冰上过冬的天鹅和鸭子们到底冷不冷?它们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搞清楚它们为什么都愿意跑到冰面上去卧着。
躲在岸上的小房子里不好吗?里面不但能挡风遮雪,还有饲养员准备的垫草可以保暖。问出这种问题很正常,因为我们是有感情的,我们能够对看到的处境担心并感同身受,这源于我们有地球上最强的大脑,习惯靠思考来解决问题,也有丰富的情感时刻感知这个世界。
但绝大多数动物并不靠思考去解决问题,它们生存依靠的是本能,而本能是动物在几万、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的生存繁衍中通过生存实践刻在基因中的一种习惯。我们现在能看到它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说明这种本能习惯在自然环境下对生存是有利的。
比如卧在冰上过冬这个“怪现象”,其实普遍存在于包括天鹅在内的许多水禽中。冰面仿佛对它们有一种魔力,冬天只要水面一结冰,哪怕只是不大的一块浮冰,晚上就会有各种水禽挤在上面过夜,白天也基本都在冰面和冰水中活动,极少能看见它们上岸,这与我们人在面对寒冷时直觉上的选择完全相悖。
“冰上多冷啊!它们干嘛不找个草丛或土地呢?”很多人也有过这样的疑问。也许在水禽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曾出现过习惯在草丛、土地或者山洞中躲避风雪的个体或群体,是什么没能让这种习惯保留下来呢?是陆地上的掠食者。
寒冷的冬天,食肉动物也同样面临生存的考验,寒冷与饥饿驱使它们仔细搜寻着每一处草丛、每一片土地和每一个山洞。对于躲藏其中的小动物,之前这些遮风挡雪的好地方,在面对捕食者的时候可能就变成了阻挡视线无法预警,被发现就无处可逃的绝境。相比之下冰面视野开阔,离水面又近,发现捕食者后能有足够的时间飞向天空或逃入水中。
而且冰面对陆地的食肉动物天然就有一种震慑作用,毕竟大冬天如果掉进冰水里就算不是九死一生,那种滋味也一定不好受,也就很少有野兽愿意去冰上捕食,偶尔为之成功率也极低。所以在自然界中选择在冰面过冬的水鸟也就能更多的生存下来,毕竟冷一点是可以忍耐的,被吃掉一切就都结束了。经过漫长的动物演化过程,在冰上过冬这种更有利于生存的行为就刻在了天鹅等水禽的本能基因里面,如同我们天冷就想钻进温暖的被窝一样,天鹅卧在冰上才能在寒冷的冬天里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原因我们分析清楚了,现在再来看看为了在冰上过冬,天鹅们又演化出了什么适应环境的好办法。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那一身雪白的羽毛。我们能看到的多为正羽,它们生的粗壮有力,如同盔甲一样覆盖全身,保护着天鹅,飞翔的时候可以利用气流支撑身体,游水时防水透气还增加浮力,所以天鹅在水中游的再久也不会累,漂着睡上一觉也未尝不可。
正羽下面是绒羽,这是我们已知最好的也是应用最多的动物保温材料,只要体验过羽绒服在冬天带来过的温暖,其余也就不用多说了。而且每只天鹅的羽绒服可都是“量身定做”自己长出来的,从头到脚密不透风,比你能买到的任何一件羽绒服都还要舒适保温,这两层羽毛也保证了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天鹅也同样可以在冰面和水面上正常活动。
说到脚,很多游客看到天鹅在冰面行走就又会代入自己,“光着脚踩冰上多冷啊!”其实冷不冷这个是相对的,一方面自身温度高,环境温度低才会感觉冷,另一方面神经末梢对温度敏感,才会对低温难以忍耐。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身上也有一个不怕冷的地方,就是我们的脸。面部神经丰富,可对温度却并不敏感,同样的环境,手脚身体可能都冻的受不了了,可脸上感觉就相对要好的多。
天鹅也一样,它们的腿和脚蹼对温度并不敏感,而且因为脚蹼长期在水中,为了降低温差,减少失温,本身正常温度就要比身体低的多,上面还有厚厚的脂肪保护着血管和骨骼。当然,为了防止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下造成冻伤,天鹅也会经常把脚缩回到羽毛里进行保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天鹅卧在冰面上几个小时都不愿动。很多游客误以为它们是被冻在冰上了,好心打电话到游客中心寻求帮助,饲养员就只能去把它们哄起来走两步给游客看,像极了冬天早晨在被窝里躲暖和,却被闹钟吵醒要被迫营业的我们。
鸟类的体温普遍都比人高,新陈代谢也更快,天鹅的正常体温在42°C左右,较快的新陈代谢也能给身体提供更多的热量。水禽的脂肪层也是鸟类中最厚的,相信爱吃烤鸭的朋友肯定也深有体会。天鹅没有汗腺,加上外面厚厚的羽绒服,可以最大限度的保存体温,称为冰上行走的小火炉也一点不为过。所以西伯利亚都能生存的天鹅,想被北京的冬天就给冻在冰上还是很有难度的。
感谢游客们对北京动物园水禽湖天鹅的关心,北京动物园水禽湖的展览理念就是将动物最自然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尽可能保持天鹅和其它水禽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活状态。希望更多的游客能够了解天鹅,了解水禽,共建人与水禽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