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文物科普|簋簠

簋(guǐ)、簠(fǔ)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在古代中国,食器的形状、材质和装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等级和礼仪制度密切相关。簠簋作为古代重要的食器和礼器,不仅反映了古代饮食习惯,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礼制。《礼记·乐记》:“簠簋俎豆,制度文章,礼之器也。”《周礼·地官·舍人》:“凡祭祀,共簠、簋、实之陈之。”东汉·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古代有“天圆地方”一说,故而造器常以方圆为形,圆腹象阳,方腹象阴,以象天圆地方、阴阳和合之道。

天坛馆藏祭蓝釉刻花簋

天坛馆藏祭蓝釉刻花簋.jpg

天坛馆藏祭蓝釉刻花簋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造。椭圆形,子母口,椭圆圈足,口饰回纹,云纹、黻纹、星云纹,器身两侧饰夔凤耳。足底白釉刻“大清光绪年制”。盖上有棱四出,饰回纹、云纹,顶面夔凤纹。内盛黍、稷。(注: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稷》:“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

天坛馆藏祭蓝釉刻花簠

天坛馆藏祭蓝釉刻花簠.jpg

天坛馆藏祭蓝釉刻花簠为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造。长方形,子母口,器身斜收,两侧饰夔龙耳,梯形足。器身饰夔龙纹,下饰回纹,足饰云纹,足底白釉刻“大清光绪年制”。盖斜收为梯形,两侧饰夔龙耳,盖顶平,周饰波状缘,面饰夔龙纹。用以盛放稻、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