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秘斋宫丨虔居斋室的明清帝王
斋者,净心。帝王们会通过读圣贤书,自我反省等方式使心灵得以净化;戒者,净身。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规定来规范己身,使躯体从内而外得到净洁。
自周代而起,斋戒即为朝廷祭祀礼仪,设有大宗伯一职,掌管祭祀事宜。至此而后,中国古代历朝君主举行祭祀大典前均要行斋戒礼。
时间延宕至明时,明代自建立之初,便对斋戒十分重视。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斋戒规定,要求在祭祀之前斋戒三天,静心洁身,以敬上天。需要以戒禁止其外,包括“沐浴更衣,出宿外舍,不饮酒,不茹荤,不问疾,不吊丧,不听乐,不理刑名”。还要以斋整齐其内,即为“专一其心,严畏谨慎,不思他事,苟有所思,即思所祭之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精白一诚,无须臾间”。务必做到心无旁骛,以动神明。
朱元璋不仅制定了详细规定,为使后世子孙严格遵守,还下令礼部铸铜人,以做监督之用。斋戒铜人高一尺五寸(0.48米),手执牙简,目的是要让皇帝“触目惊心,恪恭莞懈”。从此每逢大祀,“则书致斋三日”,中祀,“则书致斋二日于简上”,由太常寺进置于斋所,以提醒皇帝虔诚斋戒。此后逐渐成为定制。
公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清朝祭祀体系在承袭明朝祭祀制度的基础上,融合了满族的传统祭祀礼俗,祭祀斋戒礼仪至清乾隆皇帝时以臻完备,制定了大祀斋戒期间不听乐、不宿内、不饮酒茹荤、不问疾吊丧、不祭神扫墓等要求与禁忌。
雍正年间,规定凡祭祀天地及祈谷等大祀前,如皇帝于斋宫斋宿,必须恭设斋戒牌,斋宫丹陛左侧放置铜人以示警戒。斋戒期间,各宫均要悬挂斋戒木牌于帘额。雍正十年(1732),为避免斋戒人员言行起居懈怠,规定斋戒期间斋戒者要随时佩戴斋戒牌,互相监督提醒,遵守斋戒规定,皇帝本人在斋戒期间也会佩戴斋戒牌。
到了乾隆年间,这位对祭天极为虔诚的帝王,六十年如一日地奉行祭天大典,在85岁高龄时,仍然还亲自登台行礼。在他在位时,规定大祀天坛前两日皇帝需在紫禁城斋宫斋戒,最后一日到天坛斋宫斋戒。皇帝进入斋宫要做到虔心诵咏祖训、浏览圣贤文章,亦要焚香沐浴,静候大典时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