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是这样保护雨燕的
雨燕也称楼燕,正名北京雨燕,是唯一一种以北京命名的鸟类,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北京雨燕每年3月底到达北京筑巢繁殖,7月底离开北京前往非洲越冬。颐和园的廓如亭是北京市区雨燕分布较多的区域之一,最多时可达六七百只,颐和园选定廓如亭作为每年雨燕环志的工作基地。
为保护雨燕在颐和园的生存环境,从今年3月雨燕繁殖的高峰期起,颐和园首次对廓如亭内部采取暂时关闭措施。廓如亭四个出入通道设置围栏,游客暂时无法进入亭内,但可在四周参观,通过这种方式为雨燕繁殖营造一个宁静的环境。据悉,暂时关闭措施将持续至10月份。
据了解,北京雨燕的足型被称作“前趾足”,也就是每只脚的四个脚趾指向前方或者侧前,没有向后的脚趾。尖锐有力的爪可以帮助雨燕将身体固定在垂直于地面的岩壁或者建筑物上,然而无法在陆地上行走,因此雨燕也被称为“不落地的鸟”。
每年这个时候,“小雨燕孵化后,羽毛渐渐丰满,幼鸟便从鸟巢中开始练习飞行。由于雨燕特殊的足型,使他们只能从高处滑翔起飞。飞行不熟练的小雨燕有时会不小心跌落到地面上。为了及时救助这些不慎“跌落”的小雨燕,颐和园特意在廓如亭区域增加6至8名巡视人员,随时准备帮助小雨燕们。
为了更好地保护雨燕,颐和园专门组织对巡视人员进行专业化地培训,让巡视人员学习鸟类的基本知识,重点掌握如何救助幼鸟,如何帮助小雨燕再度起飞。同时进行亚成鸟的救助保护工作,对于掉落的雨燕及时进行安置、喂水、喂食,静养一两天后,帮助小雨燕再度起飞。对相对较小的雨燕,第一时间送至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18年雨燕繁育期,成功救护16只小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