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线上云科普 l 秋季公园中的紫色精灵——紫菀

01 引言

紫菀(Aster tataricus)作为菊科的代表性物种,以其丰富的花色和长花期在园艺领域广受青睐。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其根部呈现紫色特征,故得名“紫菀”,该命名体现了其历史文化内涵。

紫菀图片.jpg

02 植物学特征

紫菀细节照片.jpg

紫菀(Aster tataricus)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40~50厘米,茎秆直立。基部具纤维状枯叶残片及不定根。叶互生;下部叶渐缩成柄,披针形至卵形,边缘具锯齿;中部叶长圆形,无柄;上部叶较小。头状花序密集排列于茎顶,呈复伞房状,具总苞片;花序由舌状花与管状花组成。总苞半球形,总苞片3层,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草质,被短柔毛,边缘膜质且呈紫红色。花冠紫蓝色,花期夏末至秋季(7-9月)。果实为瘦果,果期8-10月。

03 生长习性

紫菀景观效果照片.jpg

♦ 具有显著的生态适应性,兼具阳生与耐阴特性,可在全光照条件下正常生长,亦能在荫蔽环境中维持良好生长状态。 

♦ 具有极强的耐寒能力,可耐受低至-20℃的极端低温。冬季其地上部分虽呈现枯萎状态,但地下根茎系统进入休眠期,待春季气温回升即可迅速恢复旺盛生长。 

♦ 对土壤条件适应性强,但在排水良好、肥沃的壤土中生长最为繁茂。   

♦ 可通过种子繁殖或根茎分蘖进行无性繁殖,具有快速形成群落的特性,使其成为秋季园林景观中重要的观赏花卉。

04 天坛公园园林应用

紫菀应用照片.png

紫菀是蝴蝶、蜜蜂等传粉昆虫的重要蜜源物种,在土壤改良、促进生物多样性及提供秋季花资源方面具有关键生态功能。其丰富的花色与持久花期使其成为花坛、花境、切花及盆栽的常用植物材料。

该物种显著的抗旱性及耐修剪特性降低了管护需求,仅依靠自然降水即可繁茂开花,具备显著的节水型园林植物应用价值。

天坛公园东北外坛休闲广场旁,应用紫菀与油松、垂柳、赛菊芋等植物在阳光充足区域共同构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其主要病害为白粉病、根腐病,在7月雨季来临前,进行枝条修剪,剪留高度控制在20-25cm,增强植物内部通风和透光性,可有效降低病害的高发,还可控制花期在十一前后开放,紫菀形成的密集紫色花序,在秋日光照下,连续的花序呈现动态景观效果,吸引游人驻足观赏。为节日的公园增添花卉色彩景观。

05 药用价值及文化意义

紫菀其根和叶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爱与耐心。在花语中,紫菀代表“回忆”和“思念”,在我国,紫菀因其美丽的花朵和顽强的生命力,被视为坚韧不拔的象征。